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或许是市场许久没有见到新股的原因,昨日中材国际一上市就吸引到大量资金的“关照”,开盘价远远超出了业内人士的预测,达到16.01元,而且逐波走高,最终收于17.61元,较该股发行价涨了133%,成为今年上市首日涨幅最大的新股。如果以去年摊薄收益计算的话,该股目前静态市盈率达40倍,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难道新股询价也在制造“泡沫”?
不可否认,新股询价制度有其自身特点,它解决了新股市场化发行的问题,但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新股的发行价格问题,目前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只有23倍,但不少新股询价时的市盈率就高达20倍,兔宝宝4.98元的询价区间上限,居然达22.64倍的水平,机构能抬多高就是多高,这与以前的闽东电力“天价”市盈率发行有什么区别?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有的老股票10倍甚至5倍市盈率都无人问津。
其次是新股的走势问题。由于市场低迷,今年上市的4只新股在刚上市时大多得到市场的短线暴炒,但无一例外的是,后市均出现一路阴跌的走势,就是说,二级市场投资者全部亏钱,被一级市场残酷“剥削”了。难怪有业内人士称,新股询价制度是好,但可惜穿了新鞋在走老路。
新股出现这样的走势给市场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其实,这样的疑问涉及两点,一是制度本身是否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管理层也清楚但并未及时调整,最终负面影响被放大了。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市场错了,将好制度歪曲了。
而我们认为上述两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方面,在询价机构群体、锁定期以及处罚方面存在着许多尚待修正的地方,而且要尽早,不要等到问题集中爆发后才出手干预。在市场方面,由于近期新股不多,市场存量资金又较为充裕,一些兴风作浪的资金正好借助这一点,发动了猛烈的短线炒作“攻势”。当然对这类问题,除管理层加强对相关入市资金的监管和交易所及时公布某些交易数据外,市场自身无法调整。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