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4月11日,在英国人胡润发布“2005中国慈善家排行榜”和“慈善企业排行榜”的同一天,《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一份“国产的”编制的“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即将隆重发布。
据报道,本次由各公益机构参与的慈善排名,其数据来源也比较权威:其中既参考民政部门掌握的个人捐赠数据,也参考国家税务部门提供的个人捐赠免税数据,还参考各公益机构提供的接受捐赠数据……因而,笔者也愿意相信,这种出自权威的慈善排行榜或将更有公信力。有评论赞称“它通过对部分表现突出的富豪慈善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来生成对旧的财富文化的冲击”;“能给更多中国富豪的心灵注入理性的财富文化观与财富责任观”(分见于《国际在线》和《齐鲁晚报》)。对此笔者却一直有所狐疑:这样一个榜,将怎样发挥其“引导”作用?进一步说,又是在提倡什么?
是要富人们将此当作一种荣誉么?是要让捐赠少没能上榜的富人们“难为情”么?但富豪那么多,上榜人数又那么少,何况,这种以数额定座次的方式,已经天然地注定了某些人与此榜的无缘。如果这是一种荣誉,那么有人会不会这样想:“既然怎么努力也上不了榜,干脆……”当然,这样想也许是诛心之论。不过,这种以捐赠绝对数额作为主要标准的排行方式,对那些财力不太雄厚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是一种正向的鼓励。
捐多少,才能算一个慈善家?在笔者看来,这个答案不应只从数额上寻找。慈善榜不是捐赠榜,爱心大小,很多时候不能从表象判断。一个身家巨亿的富豪捐出几百万,和一个小学生倾尽压岁钱,其爱心孰大孰小是难以对比的--即便不考虑某些企业做出巨额慈善捐赠是为了追求广告效应的客观现实。
因而,编制这么一个公信力很充分的慈善排行榜,本身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但总让人感觉有那么一丝不妥。据此榜的标准,如果武训再生,他大概也是不可能入围的--这又何其荒唐乃尔。因而,这样的榜单,评出的未必就是具有最强慈善精神的慈善家。--令人难堪的一件实例是,在刚刚出炉的胡润版“慈善企业榜”上列首位的金光集团,在海南和云南闹出的毁林丑闻尚未平息。如果说,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大小体现的是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话,但这样的企业其社会责任意识恰恰是非常可疑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更应致力于构建一种普遍的慈善文化氛围,而非是仅以富人为潜在驯化对象的“财富文化”。--不错,富人的确有更强的捐赠能力,如果富人们再普遍能有较强的捐赠欲望,我们的慈善事业就无“断炊”之虞了。但要知道,首先富人不是也不应是天然的道德标兵。富人们慈善意识的成长,应以全社会慈善意识的勃发为基础。 其次慈善事业也不能仅仅靠富人支撑,富人毕竟是少数,要让慈善意识生根发芽,必须让更多的非富人阶层萌生慈善意识并身体力行之。这就需要着力寻找“草根慈善家”,也许他们的捐赠数额本身不值一提,但我们要看其中体现了多少“菩萨心肠”。不掺杂商业目的的他们,慈善行为更纯粹,更值褒扬。
当然,就目前而言,由于我们国家的国情,一些人对未来的生活有一种不自觉的后顾之忧,这对一些人的乐善好施行为是一种抑制。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影响慈善意识成长的关键因素。慈善事业被称为“第三次分配”,慈善事业本就是让底层的人们受益的。因而越是底层的人们越需要帮助,从而也更需要慈善。事实上,在物质条件更为困窘的古时候,中国人并不乏慈善传统。眼下这种局面,与道德流失、文化异变、分配不公等有关,也与缺乏激励机制有关。因而,在富豪中评“慈善家排行榜”我虽不反对,但如何让那些“草根慈善家”如何得到精神激励,是人们更关心的内容。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