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年初的印度洋海啸在中国引起了慈善事业的一次小规模爆发,也激起了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讨论。2005年4月,关于两个慈善排行榜的话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并将这一话题彻底推向台前。中国慈善事业已经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它的方向,仍需政府和企业共同把握。此时,一种创造多赢模式的呼声日渐响亮。
中国慈善富豪催生之路
今年的政府报告首次提出国家要“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慈善事业的两大问题——税收制度和监督体制问题还需要政府解决,只有那样,慈善事业的“春天”才能有来临的基础。
2004年确实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政府也相应调整了与慈善事业关系密切的税收政策。这一年,浙江省成立了15家慈善和公益性质的基金会。
而2005年,印度洋海啸激起了中国近年少有的慈善热潮。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演艺界一改以往为人诟病的姿态,开始了一次被人视为里程碑的募捐活动。
在一个月前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上海慈善基金会陈铁迪理事长在4月6日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慈善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两大问题:税收和垄断
在中国,只有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慈善机构获得了政府的特别许可,有权开出可以得到政府财政部门认可的捐赠证明。
另一方面,高额的遗产税是国外富豪不愿意把钱留给后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中国的遗产税制度却迟迟没有出台。
打破慈善事业政府垄断也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根据1989年颁布、1998年修订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必须要有业务主管单位,并对业务主管单位负责,而主管单位只能是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所以目前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主要是行政监督。
改变“为富不仁”路线图走上企业社会双赢捷径
人们常常感叹于中国企业家的“为富不仁”和国外企业家的“乐善好施”,但是专家指出,变企业慈善活动的“利他型”为“互利型”,可能才是实现企业和社会双赢的一条捷径。
杨团现在倡导的是西方的互利型的捐赠。他分析说,利他模式的基本规则,其实是将公司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对立,相分离,以公司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各执经济、政治、社会职能、各自独立为社会准则。因此,公司领导人“几乎不在解决社会问题的事务中提出自己的专门建议,他们乐于站在幕后资助私人基金会”,多“采取现金捐赠给非营利部门,而不是捐赠产品、商业建议和公司志愿者,以免非营利机构和公司走得太近”,在决定捐赠项目时,有意“选择那些和自己的业务最小相连的领域”以防被人以利己的口实诋毁。
胡润慈善榜:黄如论列个人榜首金光列企业榜首
54岁的云南世纪金源投资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如论两度成为“最慷慨的慈善家”。在过去的两年中,他共捐赠2.86亿元用于教育、扶贫和抗击非典等项目。50位上榜企业家从2003年至今共捐赠13.5亿元人民币,2005年的入榜“门槛”是530万元。
在“慈善企业榜”上列首位的金光集团,2003年至今捐赠总额超过2亿元人民币。台湾IT巨头富士康集团和中国最大国有企业之一--中石油集团分别以9600万元和6850万元排名第二、三位。正泰集团以6800万元捐赠在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一;捐赠最多的银行则是汇丰银行。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