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童舟
“牙膏致癌”的风波已渐渐平息,在反思的声音中,有一种尤为可贵,那就是媒体审视自己的目光。
“高露洁”事件一波三折,先是国内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报道,包括高露洁部分牙膏在内的数十种产品含有“三氯生”,长期使用可能致癌,继而又报道说一些地方的高露洁产品已经下架。直至研究者出来声明,此为媒体断章取义。
回顾事件始末,众多媒体态度高度一致。如此高密度的不实信息传播,不啻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侵害。类似事件已经频频发生。如“多吃南瓜能降血糖”,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对此没有科学根据的“传说”,竟然无一专家驳斥,无一媒体质疑,相反,有众多媒体传播。
人们不由要问一声:在同一不实事件上,媒体为什么会集体出错?
首先,不少媒体热衷于炒作新闻、吸引眼球,却放弃了追根溯源的努力,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变成了捕风捉影的产物。以高露洁事件为例,绝大多数媒体似乎没有想到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研究者本人。这在资讯发达的年代,应该不难做到。媒体却忘却了把关人的职责,不仅未去深入调查研究,有的甚至合理想象,有媒体将英国《旗帜晚报》(《Evening Standard》)自行调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录奉为“涉案产品名录”;有媒体直接将高露洁全效牙膏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
互联网使媒体从业人员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却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新闻事实。一些记者足不出户,单凭网上搜罗的资料,就敢于炮制新闻,而很少去推敲新闻的真假。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媒体会屡屡集体出错。
科学精神的缺失也是媒体失去辨别力的根源。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记者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是专家,但科学精神却不可或缺。新闻竞争日益加剧,记者们热衷于抢新闻,但效率不能以失真为代价,负责任的媒体一定要多花些功夫多采访专家,多听各方面意见。捕风捉影地炒作新闻,势必会使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现代法治社会,媒体对于社会进行监督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记者的天职就是要充当“大众的岗哨”,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维护公共利益。在新闻竞争中,我们不仅要“快些,快些,再快些”,也不妨再时时叮嘱自己一句:“认真,认真,再认真”。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