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美的一下子拉掉原华凌五个董事会席位的做法难免显得有些侵略性
文·海龙
原华凌董事总经理陈小石的离开,将美的集团收购华凌后的人事震荡演绎到了高潮。四个多月以来,原华凌中高层人士陆续离职的消息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华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国有体制,对于这一点,美的集团也会经常这样表述自己的见解:“民营企业需要提高效率”。
2004年11月4日,华凌集团宣布被美的集团收购了42.4%的股权。而就在这一天,美的改造华凌的宏伟计划也算正式剪了彩。无疑,这是一场民营体制对国营机制的改造。
去年11月10日,并购案宣布后的第六天。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亲率美的要员赴华凌集团总部,正式接手华凌业务。
“一朝天子一朝臣”,何享健对此也深信不疑,11月10日当天,美的集团宣布了一份华凌新领导班子名单。
在华凌集团的“新内阁”中,美的制冷本部总裁方洪波出任华凌集团董事长,美的制冷本部副总裁刘亮出任华凌副董事长,美的制冷本部财务总监张权出任华凌执行董事。美的集团投资总监栗建伟、财务总监袁利群作为非执行董事也顺利进入新一届华凌集团董事会。
而对于原华凌集团的老臣,何享健作出如下安排:原华凌集团董事长李宇君、董事黄伟华及罗荣生退出董事会,华凌原董事总经理陈小石和董事副总经理梁伟文也退出董事会,但继续分别担任华凌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职位。
毋庸置疑,何享健对华凌的改革从新领导名单的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在接下来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美的对华凌的改造在一阵阵人事风波里有条不紊地推进。
比如,华凌集团原来的1500名管理人员,如今已有500人到期解除了合同,集团层面裁员了三分之一。而在华凌的中层,人事的变动也较大,华凌销售公司原来的50个中层干部现在也只剩下了一半。
美的改造华凌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制度移植,在美的集团看来,华凌原先的国有机制抑制了企业的发展。于是美的在人事上折腾完之后,第二步就是要把民营机制移植到华凌。
比如,原先华凌中层干部所享用的电话费补贴、住房补贴被美的取消,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福利负担,需要进行调整,“民营企业是不会养人的”。
那么,美的到底有没有把华凌改造好呢?也许对于这一结论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这几个月以来,华凌中高层人员的陆续离职以及如今陈小石的离开,从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美的在改造华凌过程中极端倾向。
首先,美的资本意志的表达过于急躁。从收购实现的宣布到华凌的“改朝换代”,期间只经历了短暂的六天。
从以往的并购事件来看,并购完成之后,对被收购企业的领导进行更换,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不更换领导,倒觉得有些例外。但是,这种常态并不高明,成功的并购首先是资本的输出,然后再是管理和人才的输出。而美的一下子拉掉原华凌五个董事会席位的做法难免显得有些侵略性。
另外,在强势的资本支撑下,美的还忽略了文化的惯性和人的情感。诚然,国有机制是华凌的大问题,但这一大问题是用很多年堆积而成的,在这样的情形下,美的对民营文化的移植就缺乏土壤。
再者,美的一下子就废除了原先的一些福利政策,缺乏一个“过程性过度”,原华凌员工的许多惯用思维、工作习惯很难改掉,于是,福利的突然消失使得企业的凝聚力受到了伤害。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美的”,共找到
4508459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