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昨日,本报对进京指标地下交易“购销两旺”的现象进行了报道,许多人都知道,其实类似现象存在已久。由于每年的4至6月间是进京指标审批时间,所以每到这时候,进京指标交易就进入旺季,学校公告栏、网上论坛、以及求职网站上经常会出现办理进京指标的广告,报价少则两万元,多则三四万元。对于长期以来进京指标的地下交易,每年有关方面都表示会查处与打击,但收效似乎并不明显。
进京指标本是北京为了吸引外地人才而推出的一种优惠措施。虽然长期以来,进京指标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招募到了一些急需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发展,该政策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指标交易就是其中之一。指标交易让进京指标这一公共资源成了少数单位的牟利工具,在正规人才市场下暗流,冲击了正常的人才流动秩序。
进京指标还导致一种社会内耗,让相关企业和毕业生双双受害。为了获得进京指标,许多高校毕业生宁可去一家前景并不很理想的单位,宁可进入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行业,宁可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宁可接受微薄薪水的职位,显然,这是对人才的严重浪费。
如果说进京指标先是苦了毕业生,那么到后来,受苦的就是企业。对企业单位来说,花大力气招来的人才,要么“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在拿到北京户口后“逃离”原单位,企业沦为毕业生的户口跳板。而充当这样跳板的并非只是一些小企业,据去年某媒体的调查,像北京锅炉厂、北京燃煤机械厂这样的老国有企业也是跳槽大户。据了解,即使在国家部委,通常新分来的信息专业的大学生,5年之后留下来的不超过30%.进京指标还有一个弊端在于,它事实上把企业和单位分成三六九等,行政事业单位和高科技企业被赋予了特权,可以用户口这一极具诱惑力的条件招募需要的人才,其他一些普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却没有这样的特权,这样,普通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就处于明显的劣势。然而,中小企业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活力所在,如果人才的招揽和储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企业,而是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不过以上进京指标的弊端统统不是最重要的,进京指标最大的弊端在于,它与户籍制度改革的潮流相悖,违反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与公正。北京每年的进京指标大约在1.5万,可见北京对于户籍控制之严。目前北京有着400多万外来人口,这些人中有许多都已经在北京安家置业,许多人在北京长期工作、纳税,为北京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目前户籍制度不可能进行根本变革的时候,北京首先要考虑的是要尽快让他们融入城市,给他们以合法身份,而进京指标无法惠及这些早就来京、已经有了创业基础、对北京市的发展已作出了贡献的群体,这对他们非常不公。
进京指标积弊日重,并已经成为户籍改革的绊脚石,这与目前的户籍改革潮流是相悖的。所以,现在有必要对进京指标重新进行审视,尽快解决这一政策的存留问题。由于打破户籍的坚冰还有待时日,所以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考虑用一个全新的户籍优惠政策来取代进京指标,或许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期待这样的新政策能尽快推出,更期待北京市能在中国户籍改革进程中步伐加快。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