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近日,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的网点中悄然贴出一则《公告》:建行深圳分行将从7月1日开始,对日均存款余额低于500元的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收取10元账户管理费,并将该类储户的储蓄利率从0.72%调低至0.01%.
按此计算可得出一个耸人听闻的结果:钱在银行会越存越少。以一个日均余额仅为499元的储蓄账户为例,按0.01%利息存一年仅获4分钱利息(别忘了还得交20%的利息税),却得交10元管理费,储户一年净损失9.96元。因此,消息一发布便遭到了不少人质疑。
笔者认为,对商业银行来说,建设营业网点和ATM设备、改善电子网络、开发各种业务系统、庞大的员工队伍等,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面对中国这么一个快速成长的金融市场,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无法保证满足所有个人客户的需求:去任何一家银行营业网点办理业务,你都可能需要排上半小时的队。因此,商业银行必然有动力去研究如何实现资源最大化:让自己有限的营业网点资源及电子网络资源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对商业银行而言,管理100元个人账户的成本与管理一个100万元个人账户的成本基本相当,但后者为银行所做的贡献远远高于前者。换句话说,商业银行为这两种客户提供服务的收益是不一样的:银行为前者提供服务是亏损的,为后者服务才能赢利。银行业有一个信奉已久的法则叫二八法则,即商业银行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也就是说,另外80%的客户只能为银行创造20%的利润。所谓“商业银行”,其首要含义当然是银行,但同时又说明银行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离开了赢利,其他一切都没有了基础。在这个追求服务质量的时代,恐怕没有人愿意再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种冷冰冰的银行中去吧。
2002年3月,花旗银行最早在中国境内宣布,对余额在5000美元以内的存款账户每月收取6美元或50元人民币,2004年底,花旗银行更是将收取管理费的存款限额提高到了1万美元。人们对花旗银行此举没有任何质疑,但为什么一到中资银行,就反对声一片?
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社会大众想当然地认为,花旗银行的目标客户必然是高端客户,因此它收取管理费无可厚非;中资银行就一定要服务所有客户,就不能收取这种费用。中资银行的传统印象是业务雷同,但近年来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先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市场定位、选择目标客户,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四大行之一的建行开始进行选择目标客户的尝试,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