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文/张春来
这“三性”——悟性、理性、韧性,自古至今不知成就了多少事业,给人类带来了多少福祉。然而何谓悟性、理性、韧性?对此,让我们举一些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就容易明白得多了。于是,我写出了这篇《例释“悟”、“理”、“韧”》与各位切磋。
锯、飞机、“和尚梳”与悟性
我常常替古人忧思,看到他们用手锯或斧头断木头,便想:在还没有电锯的古老的年代,人们怎么又快又好地把粗大的木头断开呢?又怎样沿着直线把木料割成木板呢?后来才知道,锯是由中国建筑祖师爷鲁班发明的。一次鲁班在用茅草盖房时,手被茅草割破了几道口子。这本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他却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这么软的东西能够割破手皮?经过反复观察,发现茅草周边生长着排列整齐的齿尖状东西。于是鲁班便由此“悟”出了断木的锯。
在天上飞曾是人类的梦想。围绕这一梦想,富有想象力和很高悟性的莱特兄弟从鸟的飞翔中受到了启示。鸟之所以能在天上飞,原来是因为鸟的双翼的构造能使鸟的双翼的上下面产生疏密不同的气流,因而下面的压强大于上面的压强,产生了浮力。于是莱特兄弟从鸟的飞翔中“悟”出人类第一架飞机。现代飞机尽管会达到非常先进的水平,但也不能背离鸟飞翔所提示的基本原理。
向秃头和尚卖梳发的梳子,大概是许多营销人员都知道的一个案例。事情是这样的:一位老总在招收营销人员时,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题——谁能向和尚售出木梳,谁就被录用。这个题难倒了几乎所有应聘人员,他们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应聘。有信心的只有3个人。第一个人在一所寺庙中发现有个和尚头皮发痒,用手去挠,头皮乱飞,极不雅观。于是他便抓住机遇,向挠头的和尚以及他的师傅建议说,用手挠头皮有损佛堂形象,改用木梳既文明又卫生。于是小和尚和师傅很信服地买了两把木梳。第二个人来到一座高山上的寺庙,发现前来拜佛的人因山上风大,头发被吹得蓬乱。于是他便建议寺庙住持在各个香案前摆放一些木梳,使进香的人梳理头发后进香,以示对佛的尊敬。寺庙住持觉得很有道理,便买了十把梳子。第三个人来到一个知名大庙,看到庙内到处挂着很有笔力的书法禅语,经打听知道都是方丈所书。于是他便建议,由方丈书写“积善梳”,签上他的名字,刻在桃木梳上,卖给施主。施主每天梳头不忘积德行善,既弘扬了佛法,又使方丈的书法成了千家万户的墨宝。方丈听了十分高兴,与他签订了每月供应“积善梳”100把的合同。这三个应聘人员成功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能够根据当时的环境看到需求,“悟”出卖点,抓住商机。
关于悟性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仅举以上三例加以说明。所谓悟性,也可称做灵性,是人对事物本质和相互联系的顿悟能力,这是人生的一个大智慧。有了较高的悟性,就能从现象看到本质,从有形看到无形,从甲事物看到乙事物,从纷繁复杂的“面”看到可供切入的“点”。有人说悟性或灵性是天生的,其实不然。悟性主要靠后天实践所积累的知识,靠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靠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这是提高悟性应把握的有效途径。
胯下之辱、负荆请罪与理性
这里说的理性,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它是成人成事的重要因素。本篇列举下面典故,就是想从实践的角度对理性及其重要性作出解释。
“胯下之辱”,讲的是西汉名将韩信人生中的一段故事。韩信年轻时就苦练武功,但家境贫寒。为维持眼前的生计,有一天他拿着家中祖传的一把宝剑到集市上卖。这时碰到了一个满脸横肉的地痞,拉着韩信非比试武功不可,并声言要么你杀了我,要么我就杀死你;如果不敢比武,要么把宝剑送给我,要么你当众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明知凭自己的武功毫不费力就可以把这个无赖杀死;但韩信也知道,这样做按国法是要杀头的。于是,他抚拳表示歉意,承认自己没有什么武功,不敢比武,愿从胯下爬过去。“胯下之辱”所表现的理性是眼前痛苦服从长远利益的明智选择。诚如后人所说:“理智下的痛苦是暂时的,冲动下的遗憾是永久的。”也有人说:“君子之处世,犹如箭在弦上,隐忍而不发,待时机而动。”假如韩信当时失去理智,逞一时之勇,怎么能成为“连百万之军,攻必取,战必胜“的历史名将呢?有这样的人,受了一点气,脸面上便过不去,或拍案而起,或拳脚相加,或持械格斗,结果是毁了事业坏了名声,甚至丢了性命。这样的人貌似勇士,实为事业上的庸夫和懦夫。
“负荆请罪”这一典故说的是: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因多次外交上的成功,为国家争得荣誉,被封为上卿,位在战功卓著的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扬言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多次避让廉颇,甚至托病不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坐着车子外出,看见廉颇正远远迎面过来,急忙让手下人推着车子转进了一条小巷。手下人很生气,说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解释说,我连强横的秦王都不怕,怎么能怕廉将军呢?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赵国有廉将军和我。如果我们两人争斗起来,必然给秦国造成可乘之机。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想法,深受感动,便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两人成了生死之交。在河北省邯郸市至今仍保留着蔺相如回避廉颇的“回车巷”遗址。这个故事所表现的理性,是一种顾全大局的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
当然,理性表现在人生的许多方面,如胜不骄败不馁,受宠不惊,遇险不慌,得小利而不忘大志,每临大事有静气,等等。理性实际上是人的“心商”,即调适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状况的能力;它是人生情绪和意志的遥控器,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质量。凡理性强的人都具有强大的心能,如观念、情感、意志、态度、习惯等坚强而又具理性。
“酒”、显微镜、林肯总统与韧性
“酒”与洒为什么只差一小横?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有兄弟二人,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卖钱为母亲治病。神仙为了帮助他们,便教他们二人,可用四月的小麦、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腊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内密封四十九天,待鸡叫三遍后取出,汁水可卖钱。兄弟二人各按神仙教的办法做了一缸。待到四十九天鸡叫二遍时,老大耐不住性子打开缸,一看里面是又臭又黑的水,便生气地洒在地上。老二坚持到鸡叫三遍后才揭开缸盖,里边是又香又醇的酒。所以“洒”与“酒”差了一小横。当然,酒字的来历未必是这样。但这个故事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与失败,平凡与伟大,往往没有多大的距离,就在一步之间,咬紧牙关向前迈一步就成功了;停住了,泄气了,只能是前功尽弃。这一步就是韧劲的较量,是意志力的较量。
有谁能想到显微镜的发明者竟是荷兰西部一个小镇上的门卫,他叫万·列文霍克。为了让时光不会因在门卫这个无所事事的岗位上浪费掉,他选择了学习用水晶石磨放大镜片,磨一副镜片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为了不断提高镜片的放大度数,他一面总结经验,一面不间断地磨着。尽管人们不愿干这种单调重复的劳动,但他并不厌倦,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第六十年时,他终于磨出了能放大三百倍的显微镜片,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细菌。于是他成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受到了英国皇家的奖励。难以想象,六十年的岁月,一种单调的重复劳动,这需要多么大的韧性!中国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秘诀就在于,他们将全部的精力、心力放在同一目标上。许多人虽然很聪明,但心存浮躁,做事不专一,缺乏意志和恒心,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同许多伟大人物一样,是一位屡受挫折、饱经磨难的人。他7岁时全家被人赶出住宅,过着流浪生活;8岁时母亲逝世,他外出学徒;21岁时经商失败,血本无归;22岁时参加地方选举失败;23岁考上法学院,却因无钱而无法上学就读;24岁时再次借债经商破产,17年后才还清债务;25岁时爱人逝世,自己卧病在床,贫病交加;27岁竞选州议员,落选失败;31岁时被取消了州议员竞选资格;39岁、46岁、47岁、49岁时连续4次竞选州土地局长、国会议员、副总统,均遭失败。直到52岁他才参加竞选成功,成为美国总统。如果林肯在每次失败后放弃了奋斗,美国就会失去了一位最有影响的总统,美国的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林肯屡战屡败的经历,使我想起了许多哲理名言:“成功是一条失败的长河”;“人的生命如同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就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伟人区别于凡人的地方就在于面对挫折时,伟人能掌握和控制失败向成功转变”。所以,吃苦就是吃补,是补意志、补知识、补才能、补气魄的“四君子汤”,就看你是否具有韧性,是否愿意接受这副苦口良药。
悟性、理性、韧性与认识论
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界定。如果说我以上的赘述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的,那么,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看,悟性、理性、韧性则是实践的三个阶段。
悟性是对实践的感悟。一般来说,悟性强的人,都是实践中的有心人。鲁班之所以能够造出锯,是因为他长期木工实践的需求;莱特兄弟之所以能够发明飞机,是他们带着人类的梦想对鸟的飞行认真观察分析的结果;三位应聘者之所以能够向和尚卖出梳子,是因为他们深入现场,发现了卖点。但是,悟性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悟到了东西,未必就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能够全面系统地把握,还有待于认识的深化。
理性是对悟性的升华,是更具重要性的认识阶段。毛泽东说,“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悟到了东西不要浅尝辄止,还要继续深化认识。
韧性是对理性的贯彻。许多事情虽然悟到了,并且也理性地认识到了,但要实践却困难很多,压力很大。这时所需要的是执行力和承受力,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否则,只能是“悟”归“悟”,“理”归“理”,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悟性——理性——韧性,乃成功者的心路,愿君践行之。
来源:[中国工商]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悟性”,共找到
35,747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理性”,共找到
14,591,339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韧性”,共找到
19,93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