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傅旭明 实习生 桂衍民
自从2003年2月在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中国政府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起,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说的多了,争论也就不再吸引人了。只是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一度形成了“谁要人民币升值,就是和中国人过不去,就是和中国人作对”的极端观念,在一些网站论坛上普通消费者这样的言谈并不少见。今年4月23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部长级对话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确立汇率改革的步骤”,这被一些国内外观察家认为是人民币即将升值的前兆。而5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会见美国商会代表团时说,“中国将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他表示,中国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条件具备,没有外界压力我们也会主动推进汇率改革;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外界施加巨大压力,我们也不会贸然行事。”这些更是被观察家们议论所议论和猜测,甚至有金融业内人士分析称,人民币升值幅度大致在5%-20%的区间内,时间都分析出来了:先是押宝“5月8日”,后来又赌“5月18日”,只是再次成为泡影。
近日,记者就如何看待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行调查,在专家们中,问及升值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回答的也都是“会,消费者买进口商品便宜了”。而对普通消费者的调查却发现他们对汇率变化反映平平。他们普遍认为,探讨人民币需不需要升值,那是专家和学者以及所谓的分析家们的事情,而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自己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以及有多大罢了。不过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币升值会使“穷人会更穷,富人会更富”,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人民币升值了那就是说钱更值钱了,当然手头钱多的人就更富有了,手头钱少或没钱的人更穷了。
“不等了,进口货该买还得买 ”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免税商场,销售员告诉记者,最近来这购买国外商品的人和平时差不多。记者问了几个顾客“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他们都反问记者,“政府会让人民币升值吗?”而对于自己在购买这些免税的外国商品是否考虑过汇率变动问题,他们的回答是:“考虑过但没有选择,因为购买这些免税外国商品需要用外汇和护照,可手头的外汇一般都是有限的,尤其是护照过期就无效,之后想买也买不了。所以,想买的还是没有犹豫地买,不买的也当然更不会买。”
为了了解一些与百姓相关的主要进口商品的销售情况,记者还走访了北京一些大型商场。
在燕莎友谊商城,许多女士仍在热衷于选购化妆品。其中一位陈小姐的话也许可以代表普遍购买外国化妆品者的共同心声,她说:“报纸上、网上有关人民币升值的确已经炒得天翻地覆了,可是感觉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你问我购买这些化妆品时是否考虑过汇率,我觉得这不是我们女人太关注的问题,女人不可能为了省那么点钱而等人民币升值却让自己不使用化妆品。再说,每个女人基本上都有自己喜爱的进口化妆品,如资生堂、欧珀莱、高丝、兰蔻等,很少在乎那么点因为汇率变化而赚的便宜。该买的还是要买,买不起的仍然买不起。”
在一些大型的数码商城,许多卖进口数码商品的销售员告诉记者,销售情况并没有因为外面传言的“5·18”而出现什么变化。商家照常进货出货。而一位正在购买日本全进口“尼康”数码相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汇率这个东西,关注是关注,升值当然好,这些洋货就便宜了,可问题是人民币能升值吗?现在急用相机,你总不能傻等吧!”
种种迹象表明着,普通老百姓其实并不怎么热心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即使是对其有切身利益的进口消费品,他们还是该买就买。有人还将这些进口消费称为“奢侈消费”,如果这样,那些连这些“奢侈品”都消费不起的普通消费者更不会热心于这没完没了的争论了,毕竟对他们的影响太遥远了。
谈及消费,进口汽车消费应首当其冲,因为它是中国当前大宗进口产品前20种之一。记者调查发现,汇率对汽车消费的影响比前面所谈到的化妆品和数码商品的消费影响要大,业内人士称“这也许就是消费额度大小决定的吧”。
在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记者随意采访了有意购买全套进口车的10名购车者,得到的结果是: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变动而持币待购的有4个,其中3个是个人购车;考虑到汇率变动,但不会因此而改变购车时间的有4个,其中2个是单位购车;另外两个都是个人购车者,一个表示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但买车时没有考虑汇率因素,另一个则表示从未关注过汇率问题,想购车时就购车。
另外一位准备耗资100万元购买一辆进口车的敖先生告诉记者,他相信人民币定会升值,所以他决定再等两个月,准备到七月份下手,并再三询问记者是否知道汇率变动幅度问题。一位刚刚看完全套德国宝马轿车的孙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国家让人民币升值表示怀疑,要不自己等也是白等了,当然他个人是支持升值的。
汇率变化影响企业利润,企业损失转嫁消费者
2004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为6099亿美元,比2003年末增加了2067亿美元。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央行必须要对这些增加的外汇储备采取冲销手段,以减少货币供应被动放大的影响。这种冲销手段目前主要就是央行票据形式,央行每年要为自己创造的“负债”支付大笔利息,截至去年底,央行票据留存余额9700多亿元中,预计在2005年需要集中到期兑付9400多亿元,按照6个月央行票据3.4%左右的参考收益率来计算,央行必须为此支付30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2005年当年发行且当年到期的短期央行票据。循环往复,央行逐渐陷入一种滚雪球式的困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
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在自己国家的美元上作文章。去年年底美元一路走低,美元的不断下跌导致了金价突破440美元这一数十年来的压力位,刷新了近16年来新高。美元持续贬值,中国只有不断买入黄金来减少因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但是美元走软另一面有导致国际黄金价格在不断飙升,而中国又不得不在国际黄金市场不断买入黄金,由此中国为购入黄金而蒙受了巨大损失,而政府的这种损失最终还是转嫁给了企业。有人称这还不是企业最值得担心的,企业真正该担心的是它的净头寸到底会受到多大影响。因为长期实行的结售汇制度,使企业调整外汇净头寸的能力非常差,汇率波动对他们净头寸造成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而不管是政府转嫁给企业的损失还是汇率波动对企业净头寸造成的损失的损失,最终都还是由消费者在承担。
不过,为了支持人民币升值,消除舆论的升值负面夸大,此前就有媒体预测说“人民币升值幅度10%,只会使国内经济增速减少0.75%。相对于这些年高速经济增长率而言,这种影响是轻微的,既不会引发通货紧缩,也不会对就业造成太大压力。”
那么在其他国家,本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变化给本国消费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来看看2004年澳元对美元的汇率的变化对澳大利亚普通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2003年是澳大利亚元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最强势的一年,其对美元的汇率飚升了33%,成为该年度世界货币中对美元汇率上升最多的货币。进入2004年后,澳元对美元的汇率继续攀升,一度创下了此前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澳元升值对澳国内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澳元升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一些进口汽车的价格降低了近10%,澳大利亚的消费者大受其益,出国旅游对澳大利亚人来说也显得比以前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也给澳国内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企业利润下降,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等。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汇率变动”,共找到
19,267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