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从事外经工作20多年的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商处参赞路长金把中伊之间的经贸合作概括为两大特点:中国是伊朗重要的油气进口国,而伊朗则是中国企业理想的大型工程承包市场。
但中伊之间的经贸合作远不只靠这两条腿在走路,伊朗95%的摩托车由中国企业生产或组装,重庆六大摩托车巨头都已进驻伊朗。海尔在伊斯法汗设立的合资厂年产量超过10万台,以35%的市场占有率稳居伊朗第一位。泰安重卡在大不里士参加建设的卡车组装厂年产量超过3.5万辆,这在伊朗重型卡车领域已属高产。另外,奇瑞在马什哈德与伊方共同投资兴建的新厂也已经瓜熟蒂落,预计一期生产能力可达3万辆……
在中伊两国良好政治关系的推动下,两国间的经贸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2004年底,两国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5%,更是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初期增长了35倍。
除良好政治关系的推动外,路长金参赞把这种飞速发展还归结为两大原因:两国经济上巨大的互补性和中国的先进适用技术符合伊朗市场需要。
起步 中伊经贸合作始初有点冷清
中伊间的经贸合作在一开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些冷清。中伊建交的1971年,正是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伊朗的内政外交全面倒向美国。在美国的帮助下,伊朗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工业体系,汽车产量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数十万台。作为当时西亚强国的伊朗和中国这个位处东方的古老国家之间的贸易几乎是一片空白。截至1978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只有几千万美元,交易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农产品、农具和一些轻工产品,中国甚至还要从伊朗进口电视、洗衣机等产品。
然而时过境迁,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国彻底割断了同伊朗的关系,加上1980年开始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陷入空前的内困外忧的境地,国内GDP一度陷入负增长。
从1982年、1983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伺机进入伊朗市场。1983年,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现中国中化集团)利用美国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的空隙打入伊朗市场,同伊方合作开展石油转口贸易,此举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而且为当时有油卖不出去的伊朗政府解了燃眉之急。加上中伊之间在军品方面的合作,伊朗开始对中国建立起了友好感情。一些经历过美国制裁和两伊战争的伊朗政界、军界人士现在不少都成了伊朗各大国有公司的老总,以至于他们在招投标中往往对中国企业青睐有加。
1990年1月1日,中伊两国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记账贸易,进入了经贸关系的新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两国经贸关系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截至2004年底,两国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70亿美元,伊朗已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海外大型工程和劳务承包市场,正在执行的项目有120多个,协议金额超过60亿美元,另有约数百个工程正在协商谈判中,涉及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现状 伊朗成我海外最大劳务市场
路长金参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屡次强调,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最终推动了中伊经贸关系的突飞猛进。“中国先进适用的技术符合伊朗市场的需要,中国企业以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质量打败了国外竞争对手,并最终在伊朗市场站稳了脚跟。”
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中信国际合作公司牵头承包的德黑兰地铁四号线工程是中国迄今签署的最大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合同金额达8.36亿美元。
目前,中伊经贸合作已经发展到轨道交通、石油天然气、电站、通讯、化工、有色冶金、高速公路、造船和汽车摩托车组装在内的九大领域,在建和正在进行的项目达120多个,金额超过60亿美元。伊朗已经成为中国海外大型工程和劳务承包的最大市场。
在轨道交通领域,德黑兰地铁已成为中国海外项目的样板工程,不仅一号线、二号线早在2001年建成开通,四号线竞标成功并即将开工建设,六号线中国公司也已基本中标,德黑兰郊铁工程(德黑兰至卡拉齐地铁轻轨延长线)也将交由中国公司承建,合同金额预计超过10亿美元。
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上海外经集团承揽了伊朗期盼已久的里海高速公路项目,合同总额达2.57亿美元。项目建成后,由首都德黑兰至里海的路程将由原来的5至6小时缩短为1个半小时。不仅路程大大缩短,安全系数也大为提高,人们提心吊胆驾车行驶于崇山峻岭的状况将不复存在。
在造船领域,继大连造船新厂向伊朗交付5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后,中航技北京公司和江南造船厂作为联合卖方,与伊朗国家航运公司再次签署了出口散装货船的合同。而正是于2004年全部下水的5艘30万吨油轮,使中国继韩国和日本之后跨入世界超大油轮生产国之列。
在其他领域,中国“三大动力”(上海动力制造基地、哈尔滨动力制造基地、四川东方动力制造基地)、“三大石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大通讯”(中兴、华为、大唐、烽火)以及“六大军品”,都已经跻身伊朗市场。目前,已有60多家中资机构在德黑兰开设了代表处,两国每年人员交往超过4万人。
重点 石油成中伊合作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是中国企业打入伊朗市场的突破口,那么能源和石油合作则是两国经贸关系未来的重中之重。
2004年7月,由博鳌亚洲论坛和伊朗外交部合作举办的第一届博鳌亚洲能源论坛在德黑兰举行。除中国三大石油集团派出副总级以上人物带队参加外,前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和前石油部长王涛也应邀出任名誉团长和副团长,国家发改委主管能源的能源局局长徐锭铭也参加会议。中伊能源合作在政府的推动下进入加速发展期。
三个月后,伊朗石油部长比詹·纳姆达尔·赞加内在金秋时节访问了北京。“伊朗-中国能源领域合作机遇研讨会”得以举行,中伊加强能源合作的意向,中国和伊朗之间就一项总额达百亿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气合作项目达成了初步协议。
根据伊朗伊斯兰通讯社的报道,伊朗将允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开发其亚达瓦兰油田,条件是中石化在未来25年每年从伊朗进口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
伊朗在同中国的能源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石油储量达到19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仅次于沙特位居世界第二。
反观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早在1993年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高达1.227亿吨,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中2004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13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5%,伊朗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原油进口国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印度正在伊朗同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能源竞争。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同伊朗的能源合作更具有紧迫性和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早报记者 田辉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伊朗”,共找到
3,450,027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