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陈 恳 实习记者 邹 靓
上海报道
偿付能力监管的尴尬
车险全行业性亏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近期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保险业信用前瞻2005—2006》中坚持认为,“(非寿险业)承保表现的转弱,主要由于汽车保险业绩的恶化。”
天平汽车保险公司总裁谢跃对记者说,车险费率市场化是车险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在费率市场化之前,国内车险经营基本是全行业盈利,因为盈利的奥秘在于保险主体垄断和保险价格垄断,保险价格由监管部门统一制定。垄断地位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价扭亏为盈。有规模就自然产生利润,但随后保监会不但放开了经营主体,而且放开了车险的价格。整个态势发生逆转。于是,2003年、2004年全行业两年连续亏损。
根据保监会网站数据,目前有业务统计的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就有17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有13家。即使在全行业未脱离亏损状态的情况下,今年第一季度,仍然有包括中华联合在内的5家公司的车险占财产险比例超过80%。
车险业务比例过高,可能引发偿付能力问题。
2004年保监会加强了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严格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提取办法。按照偿付能力的要求,保险公司自留保费的规模和资本金比例大致为4:1,即1元资本金大约只能做4元的业务,而不能无限制地做业务。也就是说,如果根据偿付能力监管要求,资本金不足的公司需要立即停止新业务。一个悖论产生了:停止新业务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资金链断裂,甚至引发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这让偿付能力监管变得相当尴尬。
去年年底,监管部门网开一面。保监会一纸文件规定,对准备金的提取办法的转变,当年12月15日前成立的公司,可以有2-3年左右的调整期,而12月15日之后成立的保险公司,则必需严格执行。
艰难的业务调整
标准普尔金融服务评级董事黄如白认为,非寿险的定价偏低,并且伴随市场的开放,情况可能还会恶化。
谢跃认为,现在的车险市场呈现出新式的“亏损逻辑”,因为,近几年国内新车和新司机同时出现高峰,特别高度重合在低端车辆上,这加剧车险经营的风险。
谢跃认为,脱离亏损之道关键在于对客户进行挑选。华泰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丛雪松称,2004年该公司的车险就实现较大盈利,原因在于公司对于客户进行筛选。
谈何容易。
如果保险公司将过去的亏损一次性剥离,该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就会断流。所以对大保险公司而言,生路似乎只有一条,只能缓慢调整,即所谓增量调整存量。不过,调整过程中,由于基层公司的压力,其中甚至出现反复。
从保险公司内部分析,有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希望从修理厂“套”出额外的费用;而保险公司定损人员可以利用定损的机会进行寻租。甚至连送档案的员工都可能利用小权力谋私。例如,如果客户不支付一定的好处,就压住客户的档案暂时不上报,拖延对客户的理赔。这样导致出现一个怪现象:“优质客户一年不见面,垃圾客户和保险公司天天见,并且关系还很熟。”
如果车险事故涉及人员伤亡,赔款可能进一步增加。首先,2004年5月1日,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新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实行,大幅提高了人伤的赔付标准。大地保险车险部总经理助理尚勇涛认为,该法主要的影响是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无责任赔款,以及赔款的总金额。
而高额手续费依旧是保险公司的“顽症”。现在市场上的手续费一般还是在30%-40%。
两大毒丸
应收帐款问题和客户资料失真是两个鲜为外界知晓的重要原因,它们是埋藏在车险经营中的两大毒丸。
谢跃认为:“近几年来,应收帐款给保险公司造成的压力非常大。”而且解决起来的难度也高,因为其中正常的和非正常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比如非正常的拖欠,保险公司已经退费给中介公司,但是没有办法出帐,便记在应收帐款上。操作不正当的部分车商和4S店,要求一个月交一次,甚至半年交一次,把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挪为自己的运营资金,导致“卖车不赚,保险赚”的怪象。还有中介机构在积累大量保险公司应收帐款后,反过来倒逼保险公司,要求提高手续费。
近几年保险公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因为部分应收帐款实际上已经成为坏帐,坏帐率甚至超过利润率,如果深入追讨,公司潜在的亏损就有可能浮出水面,显然这是保险公司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客户资料失真是另外一个可怕的因素。
中介机构拥有客户资源和真实的客户资料,但是由于担心一旦投保后,保险公司撇开自己单独和客户联系,所以中介机构一般都不会提供真实的资料。不把真实资料提供给保险公司,还为中介公司在各家保险公司之间进行询价留下伏笔。
这也导致中介在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询价”和“搬家”,产险公司的续保率一直难以提高,续保率只有50%左右的水平。
不但中介机构,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和业务团队也可能不向公司提供客户的真实资料,而是自己留一手,为把保单“飞”到给更高手续费的保险公司做准备。
天平之道
面对车险经营的困境,谢跃认为:“中国保险业跑马圈地已经成为过去。突破车险亏损需要改变运行模式。尤其是在利用保险中介方面。”
截至2005年3月31日,全国共批准设立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468家,处于经营状态的1441家,终止经营的27家。全国1441家专业中介机构中,代理1033家,经纪212家,公估196家。截至2005年3月31日,还有6家外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
谢跃以天平车险为例。天车车险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汽车保险公司,天平车险把车险经营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为所谓“分销商”,由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组成。同时天平车险另外不再大规模建设单独的直销队伍,业务基本依赖从合作的中介机构“购买”。即使公司可能保留门店、电话营销等直销手段,仅仅是示意补缺的作用。后端为所谓“供应商”,由公估行、律师行、修理厂、医院等组成。其中公估提供定损服务,定责则由律师行负责,定责和定损实现分开。
而天车公司只负责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核保核赔等保险公司的核心并具备相对优势的业务。谢跃甚至称,如果条件成熟,核保核赔都可以外包。
谢跃认为,这种模式降极大降低保险公司运作的固定成本。但是这样的创新模式能否解决现有车险经营的流弊呢?
谢跃称,在同中介机构博弈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利益,给予他们长期化的预期。同时,也要设计一些机制,来保障“委托代理”关系的低风险。
针对中介机构客户资料的泄漏,会导致保险公司“抛弃”中介的疑虑。天平给出了两条承诺,一是不建直销队伍,不同中介发生业务竞争。二是利益保障。这些中介介绍的客户即使个人上门,来到天平公司网点,天平也把该客户视为中介的客户。
另外,天平坚持应收帐款不拖欠。但是零应收帐款的确存在操作难题,所以天平车险设计一个激励机制,越早支付,佣金点越高。但是一旦应收帐款超过一定期限,天平车险就终止与该中介的合作。
为防止理赔风险,天平建立了“三道防线”,首先公估公司等供应商自己管理,第二道防线是保险公司设立稽查部门,不定期检查供应商的工作;第三是道防线是设立独立调查员制度,由独立调查员调查保险公司和供应商的工作。
对于修理厂的手段,天平车险通过零配件定价系统统一报价,控制成本。另外客户投保后,保险公司发给有一个理赔包,里面有一个一次性相机,出险后由客户进行牌照,留下事故的原始资料,防止修理厂进行“再加工”。
谢跃称,目前公司和中介还处于磨合期,双方都在互相观察,所以业务增长并不快。截至目前,天平收入的保费只有几十万。不过,谢跃称,今年的首要目标并不是保费,而是建立标准模式,然后再进行推广。
现在鉴定新模式的效率现在还为时尚早。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保险公司”,共找到
29,055,185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