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地方经济观察■本报记者 段树军
河南省长垣县过去是有名的贫困县,当地老百姓用“穿不上棉衣裳,喝不上糊涂汤,娶不上孩子娘”来形容当时日子不及温饱的生活状况。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没有自然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没有区位优势、没有经济优势的地方,如今却打造出闻名全国的“起重机械、医用卫材、防腐建筑、营销、烹饪、绿色产业”六大支柱产业,成为领跑长垣县域经济的“六驾马车”。
2004年,长垣县GDP完成47.87亿元,较上年增长1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8 元,较上年增长11.6 %;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较上年增长17.7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左右。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109个县(市)排序中,从1990年第92位晋升到2003年的第37位,前移了55位,尤其是近十年前移了52位。
《河南省“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课题组近日完成的《关于长垣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模式》调查报告总结了长垣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该课题组负责人、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岳文海认为,长垣县与周边的几个县一样都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这几个县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一样的,而长垣县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率先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并且走出了一条经济集群化发展的路子,一跃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长垣模式”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十一五”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据介绍,长垣历史上一直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防汛重点县。改革开放之前,长垣县面对的是“四个条件差”:一是自然条件差,该县紧临黄河,地处黄河故道,在历史上又是黄泛区,十年九淹;二是资源条件差,长垣县地上无资源、地下没矿藏,只有贫困的人口、贫瘠的土地和滔滔黄河;三是区位条件差,它地处周边几个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带,处在豫鲁两省的交界,向东被黄河隔断,交通闭塞,几乎没有任何区位优势可言;四是经济条件差,过去,长垣县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由于长垣县地处省域边界,交通闭塞,对外联络不畅,再加上长垣县在行政区划上多次变更,所以建国以来,国家、省、地市都没有在长垣“建厂布点”,工业投资几乎为零,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上是“被遗忘的角落”。
报告分析,从昔日的贫困穷县成为今天繁荣新富之地,长垣经济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出现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甘贫困的农民纷纷走出去发展“劳务经济”;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失时机地实施“回归工程”,把“劳务经济”迅速提升到“民营经济”的层次,把劳务经济转化为本土化的实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第三次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通过建立特色民营科技工业园区,把“民营经济”迅速提升到“集群化发展”的最高层次,把六大特色支柱产业迅速提升到国际化竞争的水平。
为什么长垣经济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实现飞跃?报告认为,创造“长垣奇迹”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五大法宝”: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大力营造发展环境。
报告分析认为,长垣的经济大厦是建立在优越的发展环境之上的,正是这一独创的环境才孕育出了长垣的“六大支柱产业”和数以千计的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长垣的发展环境与温州地区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初期,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本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支撑,发展只有靠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力、约束力非常微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完全市场化。“不加约束、自由发展”,这就是长垣县委、县政府为私有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软环境。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在,长垣县的乡级政府的办公场所大多数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的老房子,非常破旧,特别是在产业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几个乡镇都是如此,而周围却都是壮观的现代化的工厂厂房和办公大楼,一边是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一边是市场化、现代化的制造企业,两者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照。“放水养鱼、藏富于民”,是长垣县各级党委政府二十多年来的执政理念。长垣县的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以及各职能部门全部集中到一座新的办公大楼之内,没有围墙,实行开放式集中办公,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办事效率,有效地节约政府行政成本和企业的办事成本,保证各党政机构的团结统一和高效运转,如此的办公模式既方便公民办事又方便公民监督,充分体现了精简高效廉洁,这种政府运作模式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长垣县的领导都有统一的认识:抓发展必须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
报告认为,长垣县域经济高速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首先应归功于长垣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不断创造的精神,同时还与政府长期坚持不懈地优化经济环境,将政府职能定位在为企业和农民服务上分不开。如果与周边的其他县区进行横向比较,为什么其他县区在同样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之下没有出现同样的发展结果?最主要的一个区别是“发展环境”,即长垣营造了开明的政治环境、宽松的社会环境、自由的经济环境,从而孕育了长垣经济的积累、集聚、集中和集群化发展,可以说,独特优越的政策软环境对长垣的经济腾飞起着决定性作用。
岳文海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长垣从一个贫困县发展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长垣模式”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长垣”,共找到
18,043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