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上官卫国
站在现在的时点眺望2006年我国物价走势——这道颇具魅力的“风景”,尽管仍看到“云雾”飘浮,但轮廓却是清晰的:无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都将难以大幅走高。 更大的可能是,它们均在低位运行,且有可能向通货紧缩的边缘滑去。
物价上扬的两大动力,一种力量偃旗息鼓,另一种渐成强弩之末
本轮CPI上涨始于2003年10月,主要是由粮食供需缺口引起的。当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8620亿斤,创下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年我国粮食还净出口400亿斤,更加大了国内粮食的供求矛盾,导致粮价急剧上升。
粮价的上涨渐渐拉高了整个食品价格。在2004年3.9%的CPI涨幅中,大约3.3%是由食品价格拉动的。
在各项政策的作用下,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9400亿斤;今年有望逾9600亿斤,粮食供需缺口正在弥合。今年前10个月CPI仅上涨1.9%表明,粮价及食品价格主导的CPI上扬行情已经偃旗息鼓。
本轮PPI的上涨,动能来源于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深化或提速带动起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进而带动起对生产资料的旺盛需求,也充分暴露了我国能源和某些原材料的短缺。2004年我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3.6%、6.1%,即是这种短缺的反映。
但今年以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国家对投资的调控和供给的增加,短缺类原材料的价格或在高位企稳,或涨幅趋缓,甚至有些品种价格已开始回落。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在过去三个月累计每桶下挫近15美元为我国PPI的走稳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今年11月份,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9%,即反映PPI正在大幅回落。可以说,推动PPI上行的力量渐成强弩之末。
通缩阴影更可能从PPI“飘”来
专家指出,预测2006年的物价走势,更应关注PPI的运行。
让我们先扫描一下一头连着采掘业一头连着房地产和机械业的钢铁价格走势。今年9月下旬,我国一波钢价暴跌出现,多种产品价格跌破成本,品种覆盖面达95%。权威部门预计,明后两年,是我国钢铁业新增产能集中释放的敏感期。尽管不同部门和专家对钢铁产能究竟过剩到什么程度,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对于过剩的认同却惊人的一致,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钢价的运行态势。
影响2006年PPI走势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是国际原油价格。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大约为43%,明年需要进口大约1.4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将扩大到44%。
今年的国际油价走势可谓跌宕起伏,从50美元飙升至70美元,仿佛突破了人们的“心理极限”。但据权威机构分析,世界石油供需是基本平衡的,甚至略有剩余。国际油价高企主要是国际游资所为:一些国际大型投行已经成为国际石油期货的大炒家,北美几乎所有对冲基金都进入了石油期货市场。这种惊心动魄的投机活动还能持续多久?尽管这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但重要的是,一旦国际油价反向运行,无疑将加大我国PPI的回落幅度。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电力、煤炭行业也存在无序建设现象。眼下在建发电项目能力是目前产能的1.13倍,明年投产7200多万千瓦,发电量近2.7万亿千瓦时;明年煤炭产量将超过22亿吨,其中逾11亿吨用于发电。权威人士预测,电力、煤炭供需至多明年就可以达到平衡。煤价、电价能否在高位企稳确实令人生疑。
此间观察家认为,我国PPI已“上窜”两年,即便某些品种能够在高位站稳,某些品种甚至还将小幅上涨,但同比“底部”的抬高将使它们向上的拉力非常有限,考虑到更多品种的价格可能不同程度地下行,可以预测,2006年通缩的阴影更可能从PPI“飘”来。
CPI下行压力增大,工业消费品价格无整体上涨可能
如果上述分析和判断大体成立,2006年CPI的下行压力将相应增大。
有专家指出,明年庞大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更难见起色。首先,技术成熟和进步、规模效应提高了生产率。近几年服装、彩电、电脑、手机、轿车等价格一降再降是对此最好的说明。其次,普遍供过于求,其价格受到市场需求的硬约束难以上涨。再者,PPI对工业消费品的传导将更为弱化,甚至消失于无形。据专家分析,我国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到来,导致更多的生产资料在内部循环和消耗,其价格向CPI的传导明显弱化。如煤炭炼成焦炭,焦炭用于炼钢,钢材又被加工成采煤设备、发电设备、钢轨;有色金属变成了机床、重型机械的零部件。还有部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在商品住宅领域,而按照国际惯例,商品住宅属于居民财富或资产,其价格变动并不计入CPI,而是计入PPI,更弱化了PPI对于CPI的传导。
正是看到这些因素,专家指出,既然在前两年PPI涨势迅猛的情况下,大幅上升的成本都没能推动工业消费品价格些微跟进,在PPI涨势已经明显回落且将进一步回落的明年,更没有理由预测工业消费品价格能带动CPI上行。
当前无论是CPI还是PPI,均处在敏感的十字路口。专家强调,明年需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以遏制物价下滑的势头。为此他们建议:完善石油价格机制,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关系,综合考虑国际市场油价变动等情况,合理安排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逐步解决现行各类用户电价间交叉补贴较多、比价关系不合理的问题;尽快实现煤炭市场化,同时加强电煤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动态,及时研究调控措施,防范电煤价格大起大落。当然,还需要积极推进水价、土地价格改革。
凡此种种,无疑将大大缓解向通缩滑去的物价运行态势。(中证网)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