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531.27亿美元,同比下降1.9%。自5月以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就持续下滑,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减少。2005年4月,当月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同比大幅下降15.98%,自此单月数值一直是同比下降,只有9月该数值有5.68%的增长。 即使12月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也难以扭转形势,今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可能会有小幅下降,最多与2004年持平。
为什么外商直接投资会减少?一般的分析都将其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有合并的趋势,外资企业一直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可能终止;二是中国劳动力和土地都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成本有上升趋势,原来的优势有所减弱,特别是与印度等竞争对手比较,这导致外资改投其他国家。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当然会有长期影响,但用来解释今年FDI减少,却不太适用。
所得税合并的影响将出现在未来,但外资对前景并不担忧。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的同时,合同外资金额却保持近年来的较快增长势头,2005年1-11月同比增长21.81%。这说明,外资对投资中国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导致今年FDI减少的不是所得税合并等因素,而应是一些现实因素。
劳动力和土地供给相对短缺是现实的,但还没有成为妨碍引进外资的决定性因素。广东、江苏等省份的土地供给状况应该最为严峻,但这两个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增幅都比较高,2005年1-10月,广东同比增长13%,江苏为22.9%。而很多土地相对宽裕的东部省份以及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却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西部地区则出现合同外资金额下降。广东、江苏实际使用外资实现大幅增长说明,这些地区以至中国,现阶段还没有因为劳动力和土地相对短缺等因素而妨碍外资的引进。外资和产业的积聚会使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但另一方面,规模效应也带来很多优势。
可见,税收、劳动力、土地等长期因素不能很好地解释今年FDI减少的原因。更合理的解释是,这是周期性现象。1995年以来,中国的FDI一直是有时增加有时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95年-1997年增幅较大,随后到2000年都只是持平或者下降,然后又经历了4年的持续高增长。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周期性变化呢?
2000年之前,外贸是主要因素,FDI与净出口的变动趋势相当吻合。1995年到1997年恰好也是净出口大幅增长的时期;而1998年到2000年,净出口增速放缓甚至减少。这种现象很好理解,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非常高,近年超过了50%;而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也以外贸为主。
但到2001年,FDI与净出口的变动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2001年净出口没什么增长,但FDI却有较大增幅;今年它们也不是同向变动,在FDI减少的同时,净出口却是大幅增长。
FDI与外贸的相关性减弱,说明外资企业的盈利模式在转变,在它们的利润来源中,外贸的重要性在下降,与之相应,内需的重要性上升。2001年以来的FDI增加,与中国投资增加有相当大的关系。近年煤油电运紧张导致投资需求扩大,基础产业投资增加,外资也参与其中,投入运输服务、电力煤气的外资快速增长。外资来源的结构发生变化,为外资转向利用中国内需提供了证据。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投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来自欧盟和日本增长强劲,港商和台商主要从事外贸,而欧美和日本的大企业主要目标是当地市场。
既然这一轮FDI增长周期由内需(主要是投资)引发,那也会由于国内投资周期的结束而结束。因为煤油电运紧张的局面已大大缓解,预计明后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会下降,这一个投资周期将结束,而外资先行采取了行动。
如果这一判断正确,那么FDI能否再跳上更高台阶,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消费需求能否扩大。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