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媒体报道称,内地股权分置改革可能会延伸至香港纯H股板块。并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一系列措施,让纯H股公司回归内地A股上市,一并解决股权分置改革问题,或将纯H股公司的部分非流通股注入新成立的控股公司,然后安排控股公司在内地A股上市,H股则以“一揽子”方式成为子公司。
方案不具可行性
笔者之见,尽管市场有关纯H股的股改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但上述方案却缺乏可行性。首先,目前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20家H股公司中,仅有31家公司两地同时上市。除去以全流通形式上市的建设银行(0939)外,若其余88家公司回归内地,则将给A股市场带来不小冲击,这使内地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无法接受。
其次,存在股权分置问题的88家纯H股公司之中,有40家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由于香港创业板上市规则中不对公司盈利记录作严格要求,因此相关公司质地普遍较差。40家创业板H股公司之中,能够满足内地A股准入条件的寥寥无几。若一定要让这些公司到内地上市,需单独开设一个类似香港创业板的板块,这种难度可想而知。
股改操作尚有难度
纯H股公司股改开始之后,最主要和最麻烦的问题在于,内资股在H股市场上取得流通权,究竟是否需要对H股股东支付对价和补偿,这同时也是H股市场上面临的最大变数之一。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否对H股股东进行对价补偿,都能够找到一些看似充足的理由。
从内地A股公司的股改情况看,对A股股东给予对价补偿的重要原因是非流通股东打破诺言,于A股市场获得流通权。此前,纯H股公司在香港上市时,非流通的内资股股东也曾经作出类似承诺。其中,不少H股公司在招股文件中非常明确表示,“所有内资股都不允许在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而且在其它任何授权交易场所也不存在有关该等证券的任何交易”,以及“内资股的转让要遵守中国法律随时适用的各种限制”。
然而,自10月26日上市的南粤物流(3399)和12月7日刚刚挂牌的东风汽车(0489)开始,这种表述方式就出现重要变化。新的表述方式为“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审批机构批准,并经香港联交所同意,内资股可转换为H股”。这意味着内资股转换为H股,并不需要经过相关H股股东的同意和认可,也并不涉及打破诺言的问题,因此无需给H股股东任何对价补偿。
股改冲击料影响有限
无论是否被管理层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H股公司股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H股市场带来的冲击较为有限。
首先,单从流通性角度而言,H股公司股权的流通性和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差别不大。H股可相当于香港本地上市公司的公众股东持股,内资股则可等同于香港本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持股。H股公司股改过程中若产生对价补偿,则将成为H股市场上的一种新的投资概念。
其次,在南粤物流和东风汽车之后,虽然对于这些新上市主板H股公司来说,其内资股变为H股上市流通,需要国务院相关机构批准和香港联交所同意,但根据《公司法》“内资股由发起人作为发起人股份持有”,而“所有发起人股份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出售”的规定,这些公司的内资股上市流通尚需不少时日。
第三,尽管主板H股的股权结构阐述方式变得愈发宽松,但创业板H股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却没有任何松口的迹象。比如,12月9日于创业板挂牌的H股公司罗欣药业(8058),其招股章程中并未有类似南粤物流、东风汽车等主板H股公司的“内资股可转换为H股”的表述,而是沿袭以前的表述方式“内资股并无获准在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及“亦无作出任何安排,以使内资股在中国任何其它认可买卖设施进行交易或买卖”。可以预见,即使纯H股公司启动股改程序,40家创业板H股的股改也将靠后而行。 (责任编辑:刘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