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记者 乐嘉春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初步核算结果,2004年GDP总量比快报多出了2.3万亿元(增加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93%)。 这一初步核算结果,将改变我们对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及各自所占GDP比重的原先认识,并重新调整长期以来低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初略看法。由此,将改变我们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战略视角,并对今后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及政策制订等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透过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初步核算结果的丰富信息,我们认为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五大看点。
一、服务业贡献上升,显示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本次经济普查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查实了三次产业的比重。
应该注意到,第三产业增加值之所以会低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民营经济规模难以准确估计。因为,民营经济成分是推动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民营经济规模及其对GDP贡献的低估,导致我们低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所占GDP比重。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进,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显示了市场经济成分在不断扩大。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此前,国内外经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而且制造业增长又过度依赖于强劲的出口增长,因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由外需拉动的。
但是,本次经济普查的初步核算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52.9%降为46.2%,降低6.7个百分点。相反,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1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了21297亿元,所占GDP比重也由31.9%上升到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
由于服务业与消费之间存在非常直接的关系,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上升,尤其是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由36.3%提高到37.8%,都说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仍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消费需求明显高于预期,将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结构及需求比例关系的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似乎也比原先统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更为合理和更为健康。由此,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促进消费政策的信心。
第三,经济普查反映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统计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所占GDP比重被大大低估了,低估了约25%左右,这说明我们现有的常规统计体制及方法存在着需要改善的地方。
由此,引伸出一个话题是对其他统计指标是否也需要改善或调整呢?以CPI为例,目前CPI的构成比重似乎已难以客观地反映实际的经济情况。是否要进行修改?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产生。所以,目前中国的统计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中国统计如何改革,如何减少统计数据的误导,让统计数据能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增长全貌,看来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第四,尽管GDP总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会影响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也不会改变我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因为,最为重要的是中国过去的统计数字没有影响到宏观经济决策,当然目前也不会因这次普查而改变我们现在已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我们会继续延续今年7月份汇改以来的汇率政策。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至于是否会对宏观经济变动如通胀或通缩的预期发生影响,从目前看还没有足够的充分依据。
第五,经济普查数据的发布,让外界看起来中国似乎变得更加富有了,但其实不然。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中国人均GDP在世界占居107位和129位。即便调整之后,中国的人均GDP还只有全世界平均人均GDP的五分之一。正如国家统计局官员所言,这次经济普查后中国的GDP总量虽然略有增多,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丝毫没改变。因而,要客观地评价中国经济现状,正确看待经过调整后GDP总量的增加,如何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加快经济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