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有说法称:在宏观调控3个月后,销售滞缓造成的回款不及时让绿城集团——这家浙江最大的民营房地产集团终于感觉到了切实的资金压力。
回顾当日情景,有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当时再无法找寻到合适的投资者,那么绿城将很有可能因为一个项目的资金脱节而导致整个集团计划的全盘皆输。 但在这个时候,一个内部集资计划与三位战略合作伙伴为绿城的资金运营系统及时输血,方使绿城在这一次的市场颠簸中顺利过关。
绿城布子
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不久前表示,宏观调控不是突如其来的,所以绿城对此有所准备。资金确实是绿城扩张的瓶颈,制约着绿城的规模化发展。为此,宋卫平也一直在找寻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案。
成立于1995年1月的绿城集团,是浙江最大的民营房地产集团。2002年绿城开始异地扩张,2003年进入上海、北京、合肥等城市。目前在浙江省及全国13个城市已经和正在开发的项目几十个之多。而据了解,绿城集团目前土地储备近1000公顷。
记者了解到,今年初,绿城提出的2005年销售额目标是60亿~70亿元,后确定为57亿元。“当时绿城的员工普遍认为这个销售目标制定得过于保守。”
但是随着宏观调控的影响加大,绿城的销售计划下调至47亿元。2005年上半年,绿城集团销售回款实到账24亿元,完成全年销售额的51%。当时绿城谨慎表示:开发步骤会根据市场形势作出短暂调整,适当放慢速度。
事实上宏观调控已经打乱了绿城的计划。这时已经有10亿元的缺口产生,如何弥补成为当务之急。宋卫平表示,宏观调控对绿城的影响很大,因为绿城也如很多房地产企业一样,“生存链都被打断了”。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没有钱买地”。
根据绿城集团今年的计划,依然会在全国继续拿地。绿城全国积极扩张,却险些在今年8月遭遇资金链的危机。显然,平安度过危机之后,宋卫平在统筹全国几十个项目的时候已经找寻到了可以用来救急的棋子。
一位熟知绿城操作方式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事实上绿城之前在集团内部发起的一次融资十分有效。虽然这种内部发行的信托在绿城看来并不是首次,但是今年夏天这次融资非比寻常。那次对内发行的信托贷款最低数额为5万元,不设上限,期限12个月,预计员工年收益率高达12%,到期后一次还本付息。
“这么高的回报率极大程度地鼓舞了内部员工的信心。所以当时的内部信托相当成功。因为在员工们看来,宋卫平在2003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65位,身家1.54亿美元。即使企业真的资金链紧张,不要说会蜂拥而至进行投资的浙江民间财团,就是宋卫平本身也有不菲的身家可以救市。”知情人士称。他也同时表示,全国超过40个项目同期操作,这种追求速度的扩张难免会让企业的资金链总是处在紧绷的状态中。否则不会连小额的内部信托都这么在意。
虽然对于集团10亿元的销售缩水来说,外界认为集团内部融资对于绿城集团来说解决的仅仅是杯水车薪的问题,但是依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只是真正让绿城渡过难关的,还是如前所述的“战略合作”。虽然对于具体的战略合作方,绿城先有宣传,但是这才是绿城度过8月危机的最根本原因。
背后的资本
可以看出之前绿城一直多采用独资或控股的方式做项目。但是从宏观调控以后,绿城一直在尝试新的合作模式。绿城集团将之称为战略合作。中青旅是最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绿城的合作方。和中青旅的合作在某种意义上有剥离不良资产的意味。
今年上半年,中青旅对控股子公司浙江中青旅绿城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出资1530万元,与绿城房地产集团共同成立杭州千岛湖绿城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并拟在千岛湖开发建设旅游休闲主题房产。这只是一次引入合作方的案例。
之后,又有了一次充满戏剧性的合作。
在2005年5月减持中青旅置业股权至51%之后,6月,中青旅随即向绿城房地产集团购买了德清县绿城中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5%的股权、德清绿城西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0%的股权以及河南中州绿城置业投资有限公司77%的股权。而这三家公司负债率高企,如绿城中田净资产仅893.94万元,而负债高达3.25亿元;绿城西子净资产2961.8万元,负债1.36亿元;仅有中州绿城的财务状况较好一些。
显然中青旅在背后通过几次关联交易大大优化了绿城的资产组合。
这个“活雷锋”及时的出现究竟为绿城减少了多少麻烦,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显然适时地剥离不良资产,这应该算得上“战略合作”的有益尝试。但是,这并不是今年绿城所作的唯一努力。
按照绿城内部人士的说法,绿城计划到2010年,进入的一级城市要占集团3%~5%的份额,进入的二级城市要占集团8%~10%的份额。
要进入这么多城市,最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找寻到最合适的投资方,显然中青旅并不是这样的合作者。
浙江发展集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一直没有过多出现在绿城的论调之中。但是在缓和8月危机的过程中,这两家强有力的企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金援助。其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甚至已经和绿城在宁波成立了浙报绿城房地产开发公司,这家平台公司最近看上了宁波三江口一块黄金宝地,意欲合作开发。
记者通过浙江发展集团了解到:在“8月危机”之时,浙江发展集团在项目的“战略合作”和“资金”上都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这还不包括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可能提供的资金援助。这两家集团公司都是浙江的国有企业。按照他们的说法,最主要的就是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然而,在具体的项目运营上,依然是绿城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同期记者通过绿城了解到:在这些项目合作中绿城的融资成本是16%。因为当时按照绿城一律的一月一次营销结算周期的惯例来看,回款的缺口已经不容忽视。所以通过项目合作以及其他的融资方式,融资达到10多亿元。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融资成本一般都以项目开发为周期来计算。所以,绿城事实上是花了不大的代价获取了稳定的资金投入,且不必受到短期借贷的资金压力。
“当然,在很多非常好的项目上,绿城依然是独立运营。”知情人士称。
这些大笔融资的出现正在助力宋卫平完成更大的计划。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绿城一直加紧筹备上市。记者了解到,绿城从去年便开始进行资产重组,同时还在和一些中介机构商讨上市的相关事项。绿城内部期望在明年上半年,可以顺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又将为绿城寻找到更佳的资金解决方案。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010—58685776(北京)020—34254460(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