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的重大课题,是转变增长方式,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就要善于突破旧体制‘遗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家吴敬琏23日在上海举行的“200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说。
吴敬琏说,今年的年末岁尾是“十五”(2001-2005年)和“十一五”(2006-2010年)交接关口,中国经济在“十五”期间高速增长,工业生产能力有很大增强。但是,由于旧型工业化道路,即外延式增长方式引起了宏观经济失衡,所以,“十一五”期间的重大课题,是转变增长方式,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他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过来,是因为中国经济深受传统工业化道路和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影响,同时也受旧体制“遗产”的驱动,这些“遗产”包括政府保持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以GDP增长为主的政绩标准,财税体制缺陷以及要素价格的扭曲,使各级官员易于回到传统增长模式。
吴敬琏说,转变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沿着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早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造成了严重后果。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直试图转向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但迄今为止仍未转变过来,许多问题都由此而生。这种状况造成了诸多消极后果。包括不能“扬长避短”有效地配置资源;放松了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造成煤电油运及其它资源的高度紧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增加;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以及引发短期和长期的金融问题。
在谈到怎样提高经济效率时,吴敬琏认为,首先应加快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促进与科学相关联的技术在经济各领域中的运用,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大对基
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的社会投入。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其次,应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即高知识含量、高价值增值的服务业。鼓励和帮助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
第三,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避免用早期工业化阶段只重物质产品的眼光看待信息产业。通过信息服务将促使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经济的效率得到提高。
此外,还应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整体经济效率持续提高,收入差距缩小。重要的是,在城镇非农产业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吴敬琏认为,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央“九五建议”(1996-2000年)中曾指出,增长模式转变的症结在于将行政配置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应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减少行政干预,矫正价格扭曲,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