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统计中持续存在的反常现象之一是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消费率仅50~60%,甚至低于日本和韩国在70和8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而且呈下降趋势。根据调整之前的GDP数据,国内总储蓄率在上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2004年中国的消费率更降至54%的历史最低点,今年将继续下降。
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率偏低,其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这不仅是统计现象。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增长,扩大了经常账户顺差。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达到683亿美元,全年估计高达1060亿美元。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
图1 中国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水平处于历史高位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2 中国总储蓄率近年不断上升,企业储蓄上升最快
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我们的分析显示,更主要是因为企业和政府储蓄率高。
个人储蓄率近年来一直处于高位,约占可支配收入的25%,大大高于被认为储蓄率较高的日本(6%)。个人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即人口趋于老龄化。国企改革之后住房、医疗、教育和退休福利由个人负担,提高了谨慎性储蓄的愿望。消费信贷的不发达进一步提高储蓄动机近年来房价高企,驱使购房者为支付首付金而增大储蓄。
企业储蓄自2000年以来迅速上升。国营和非国营企业利润大幅提高,反映了经济的强劲增长、低利率,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劳动力福利的减少、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企业的高储蓄率也反映了欠发达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另外,非国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融资,迫使它们更多的依靠利润留存进行投资。
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企业储蓄的提高导致投资扩张,包括国营企业的投资。IMF估计,如果把国家拥有多数股权的企业归为国企,那么国企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2004年依然高达60%。
分行业看,近年来企业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制造业(尤其是电解铝、钢铁、汽车和水泥)和房地产。虽然中国无疑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但是在企业预算约束不强(预算软约束)和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情况下的投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银行坏帐的增大。
政府储蓄率也有相当大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近年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而且财政政策重投资、轻消费。2004年财政收入增长高达25%,远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速。虽然政府开支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也增长较快,但政府消费如教育、卫生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重近几年逐年下降。总体来说,财政赤字持续下降,从2002年占GDP的3%降至2003年的2.5%和2004年的2%。
前瞻地看,由于储蓄和投资率较高,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提高投资效益和国内需求实现从投资向消费的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将自然发生。竞争的加剧和产能过剩将使企业利润增长从高位回落,大宗商品价格的趋稳将降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率,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逐渐降低个人储蓄率,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能加速这一转变。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