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划断”自提出的那一天起,就一把揪住了市场的心,同时也成了管理层的一大烦恼。
尽管经济学家对于恢复融资功能的呼声不断,但是,面对一听“新老划断”就应声而落的市场,身处夹缝之中的证监会却只能一次次地声明:没有时间表。
证监会的表态不用说是言不由衷,其实,早日“新老划断”恢复融资功能,有了流动的活水,市场才能恢复生机。不过,问题的症结确实不是出在时间表。如果发行机制没有出现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的重大突破,“新老划断”就不是一种科学的定义,恶意圈钱将以“新老划断”的名义卷土重来。
顾名思义,“新老划断”的要点在于“划断”。“新”和“断”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新”也就没有“断”,反之亦然。所谓“新老划断”的症结,说穿了,无非是“新的不新,老的不断”。只讲融资功能而不讲投资功能的倾向一天不改变,市场就一天谈不上同老的过去的断”。如果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划时代的新开端,民众就有足够的理由发问:何“新”之有?
在笔者看来,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恢复融资问题,恐怕还是原来那句“新股新办法,老股老办法”的话比较恰如其分。股改虽然是一场深刻的制度性改革,但是如果只是以对价方案的实施作为成功的标志,未必可以成为“划断”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关于率先完成股改、指数已经在12月1日问世的中小板,虽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当天就曾明确表示将“择机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而中小板的“新老划断”却为什么至今还是没有消息呢?其原因显然不仅在于中小板与大盘不同步,而是因为新股发行可以率先全流通,率先完成股改的再融资也可以单独率先流通,但为中小板争取到了全流通权力的那些原来非流通的老股则还不能不按“锁一爬二”的规则慢慢爬行。非但如此,参加股改的股民们由于所获对价的“自然除权”而“一夜回到解放前”,这难道说得上什么“新老划断”吗?
不要说中国股市的问题根本不可能随着所谓的“新老划断”而一刀两断,即使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改,在其形式上的目标达到之后,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老账一笔勾销。新股丢下老股不管,岂不是有违股改作为根本性制度改革的初衷?
进一步说,未来的发行机制改革即使能给“新老划断”带来新意,但是,发行机制改革的完成,与“占总市值近60%-70%的200至300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时机并不能重合:“新老划断”不等于发行机制改革,发行机制的改革同样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新老划断”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更不可能从根本上弥补目前市场的整体性体制缺陷。更重要的是,发行机制改革本身也只是从形式上提供了根据市场需求发行新股的可能性,如果市场当局不改变重融资轻投资回报的政策倾向,那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为调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积极性,对大型国企倾斜优先融资,依然不过是利益单向输送的“政策支票”。
投资者从来就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作为股市“源头活水”的直接融资。市场之所以对“新老划断”畏之若洪水猛兽,当然也不是因为蠢得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也不懂。如果根据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市场承受程度三度统一的原则相机恢复融资功能,也就不应当发令枪一响,就来个圈钱扩容运动的万马奔腾;为“划断”而“划断”的结果必然导致改革走过场,非但旧的市场矛盾不可能彻底得到解决,新的市场矛盾又必然将铺天盖地而来。说到底,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需要“新老划断”自寻烦恼。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