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是历史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中国国内经济走好,世界经济经历了从繁荣至低谷又逐渐复苏的过程,这一切,使得中国外贸扶摇直上、一路狂奔,不仅进出口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还挤入世界贸易大国前三强的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日益增多,国外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日益加剧。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十五”期间外贸领域乃至全中国的一件大事: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使中国越发紧密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同时带给中国的挑战如影随形,最大的挑战来自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对刚刚“入学”的中国来说是一次大考,也是发展国际贸易必须付出的代价。
从慌乱到理性,从各自为战到进入轨道,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整个“十五”期间,中国在应对贸易争端过程中日益体现出灵活和智慧。然而面对未来更加繁杂的国际贸易摩擦,我们更应化“危机”为“转机”,毕竟,世界贸易中发展是主流,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发展中最终走向成熟。
贸易摩擦成为家常便饭
整个“十五”期间,我国连续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据世贸组织统计,2000?2004年,我国被国外投诉倾销的共234起,占国际反倾销总数1411起的16.6%。其中2003年,我国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已占21.4%,2004年上升到22.5%,即目前国际上每5起反倾销诉讼案中,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的。
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2001年,欧盟理事会对我国数十家企业节能灯产品征收了200%以上的反倾销税;同年,埃及指控我国陶瓷餐具存在倾销行为,终裁时征收了305%的反倾销税;墨西哥曾对我国鞋类产品进口征收高达1105%的关税。高额的反倾销关税使我国相关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大幅下降。而且,一旦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遭到反倾销指控,就会引起?国的连锁反应,使得反倾销具有国际连锁效应。如我国自行车就先后遭受欧盟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等国13次反倾销立案调查,鞋类遭受的调查更有19次之多。
另外,近两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正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彩电、钢铁管件、鞋类、纺织品、木制家具、水产品等无所不涉。尤其是今年以来,本来希冀在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大潮下有所作为的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被美国和欧盟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进行限制,可谓频频出招,步步紧逼,从而上演了一场场中外纺织品的马拉松式谈判。
下一步,随着我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方必定会以更激烈的举动“名正言顺”地把我国各种出口产品抵制在外。国际关税逐步取消后,贸易摩擦业已成为拦路虎,把以劳动密集型为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挡在世界贸易的大门外,这甚至将成为中国经济在决定未来20年、30年能否继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当中国崛起撞上贸易保护
中外贸易摩擦原因十分复杂,但根本的一条是中国的崛起与外国贸易保护的碰撞。商务部提供的情况就是最好佐证??我国对全球贸易增长贡献率已居世界首位。为此,在中国历史上,“贸易摩擦”这个词也从来没有受到像今天这样广泛的关注。这只说明一个道理: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融入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曾有人比喻说,如果一只蚂蚁爬进房间,自然是无声无息,而如果一头狮子闯进房间,就必然引起骚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早在2004年就预测,中国已经步入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因为:第一,中国出口步入竞争扩张新阶段。这集中表现在我国在国际市场份额的快速增加。未来一段时期,跨国产业对华转移仍处高潮;进一步放宽外贸权后,更多的民营企业将获得外贸出口权。因此,我国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将会更大,引发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会更大。第二,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出口结构由改革之初以初级产品为主,变成目前以制成品为主。因此,我国的出口产品不仅与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及其国内产业存在正面竞争,而且与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也发生越来越多的竞争。第三,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出口秩序混乱等,也是我国步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的原因之一。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也表示,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这正是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结果。目前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0?80%,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更高于印度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表明中国经济当前的高度开放性,这也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越来越大,同时受世界经济的波动也是越来越大。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更从容
既然贸易摩擦的增加是一个国家在融入国际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对待贸易摩擦就没有必要显得过于担心。这是大部分专家普遍持有的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贸易摩擦将成为经济领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其实国际贸易界已有定论:全球经济已进入了所谓的“摩擦经济时代”,它的突出特点是摩擦的复杂化、综合化与常态化。国际上也早有学者指出,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必然与其他国家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是一种“合理对撞”。
为此,众多专家呼吁中国应建立这样的平常心:一是态度上既不轻视怠慢,又不把危害无限夸大。二是对付贸易摩擦要有一个常态的相对成熟稳定的应对机制。
在“十五”期间,中国在应对贸易争端过程中体现出灵活和智慧,对规则的运用也开始逐渐成熟。从最初的慌乱到理性;从各自为战到进入轨道;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
在这五年间,这种变化影响着政府和企业在贸易争端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进而改变着诸多贸易争端的结果。2002年,4家汽车玻璃生产企业在加拿大获得进口零关税的裁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起反倾销官司最终以中国企业的胜诉结案。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中国彩电企业在历经15年的磨难后获准重返欧盟,尽管中国企业因此作出了数量和价格上的承诺。
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已经出台和完善了与世贸组织接轨的法规,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在内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也使得中国可以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更主动和灵活地运用规则加强对国内产业的合理保护。对钢铁产业进行产业损害调查和保障措施听证即是一例。商务部还专门组建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和产业损害调查局,构建一系列产业预警机制,有助于中国更自如地在法制框架下运用规则。
企业的自我保护和权利意识正在觉醒,在贸易争端问题上的理性和务实态度成为主流。例如2003年7月,欧盟厂商撤消关于中国打火机应当加装安全锁的CR法案,中国400多家打火机厂、每年产值几十亿的中国打火机行业因此受益。这一胜利就是源于温州民营企业家黄发静自费带头联合15个打火机厂商,以民间身份和温州烟具行业协会的名义积极应诉。这是中国入世后,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以民间商会的名义亮相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舞台。
以开放的姿态面对贸易摩擦
尽管中国外贸的水平不断攀高,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法也逐渐成熟,但中国外贸的日子过得很不轻松,始终在无休止的贸易摩擦中负重前行,没完没了的贸易争端和贸易壁垒纠纷对企业的致命伤往往不是争端的最终结论,而是漫长过程本身造成的干扰影响,而相关产业在漫长的诉讼中更可能遭遇致命打击。
可以肯定的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利益集团对国家政策影响力不减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反倾销及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而且,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相关条款,中国企业很可能会被认定为“不具备市场经济条件”,有关中国产品的价格成本比较也就有可能会以有利于调查方的第三国产品为标杆。
因此,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首先要认清楚这种越来越严峻的外贸形势。一方面要想办法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要清楚随时可能踩到地雷。政府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想办法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处理好各种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双边的、区域层面的、多边层面的。企业作为贸易主体,若政府能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做事自然就能顺手。当然,各类企业都应当认真学习与研究WTO的有关规则,学习掌握并运用好规则为自己服务。而行业协会则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协调应诉、减少企业信息成本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市场营销战略,灵活地应对争端。
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外贸领域说得最多、喊得最响的一个词就是“自主品牌”。商务部提出,中国要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必须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各部门也纷纷为此出台多项意见措施,可见我国要化“危机”为“转机”而进行更大的努力。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经济都将处在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中,这是件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我们总要长大,成长的烦恼总是难免的。摩擦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减少摩擦,应对摩擦,在摩擦中长大。未来贸易关系仍将在摩擦中发展,但发展是主流,并最终在发展中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