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中国入世四周年的体会。
诚然在入世后,消费者得到了相当的实惠,以车市为例,伴随关税的下降,四年来“降价”成了车市的主旋律,街头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
但四年前广泛宣传的诸多入市好处,却也没兑现。 以被亿万大众所期待的纺织品出口盛宴为例,众多纺织企业在辛苦四年后,却“一觉回到了解放前”,又恢复了当初深恶痛绝的“配额”制。
由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迅猛成长,欧盟、美国迅速启动“特保”机制,对这些纺织品的进口实行数量限制。虽然经过谈判,双方已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但专家们对明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普遍感到不容乐观。
“反倾销”俨然成了2005年的热门词,WTO发布的反倾销半年报显示,共有22例反倾销调查、18例反倾销最终裁决指向中国。
对此,前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表示,所有贸易摩擦不是缘于金额,而是缘于数量,未来中国企业应努力提高产品单价,“以质取胜”。
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这是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的标题,作者谈到在中国买外国产品贵得离奇,而中国卖到外国的一些产品,由于中国一些企业过度竞争,相互压价,让人怀疑价格甚至比成本还低。文中提到,“中国制造”的日用品和家用电器已经深入许多英国家庭。中国货便宜,在英国大概已经尽人皆知,但普通英国人不知道的是,有些中国货在英国的卖价比其原产地还便宜。与出口商品价格低廉相比,我国的进口商品却都是价格高昂。不论是手表、珠宝、成衣、鞋类、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费品,还是铁矿石等能源类产品,其进口价格都在不断攀升。“
对此,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表示,“按照今年的贸易额,我国无疑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但是我国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缺乏话语权,其结果就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不管是温州鞋的俄罗斯之劫,还是铁矿石谈判都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的另类表现。
正是因为“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中国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贸易顺差。出口的旺盛和进口的局限,使得汇率问题愈加受人关注,贸易摩擦的到来,更是顺理成章。显然这并不是一个能够持久的增长模式。
“贱卖”银行业
目前银行业股改正如火如荼展开,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银行业股权出手价格太低,甚至有人抛出了“中国正在贱卖自己的银行业!”的观点。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现在,工行也即将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从目前来看,银行股改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价格和引资策略上。但国内银行也有自己的考虑,银行的确需要资金,但更需要老师。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就承认,中国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或者风险管理非常弱,另一弱点是产品种类不足,造成利润过于依赖贷款利息收入。中行较早前确定引入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和美林等作为策略投资者。
由此来看,即便中国银行业真在“贱卖”,也是没办法的事。目前的时代,资金钱财产品种类并不缺乏,英国《金融时报》曾毫不客气地评论说:“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在官方声明和商业现实之间存在鸿沟。”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不到位的时候,中国银行业存在很多模糊空间,由此也得打个制度性折扣。
潜规则下的“零收购”
“一流商人是精明加厚道,二流商人是精明加精明,三流的商人是厚道加厚道。”显然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会主席严介和觉得自己是一流的商人。严介和的“厚道”体现在:收购国企替地方政府背下困难国企的包袱,并解决失业、下岗等社会问题会使得当地政府对太平洋建设有良好印象,而“精明”则是:政府会将一些好的市政项目优先考虑外包给太平洋建设。
显然,这是严介和熟谙中国商界的潜规则而做出的选择。
但严介和无法回避一点,采用零资产收购的30多家国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能回收成本,严介和并没有“点石成金”的手。严介和曾坦承,收购企业的目的有三,一是从壮大资产总量来考虑;二是表明自己不是包工头而是企业家;三是社会效应。
当严声称,“75%的效益都是从谈判桌上谈出来的”、“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公共关系才是第一生产力”时,或许太平洋建设只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通过不规范操作并从中获利的典型。
通过收购国有不良资产,加以改造并从中获利,是民营企业的一条捷径,但他们必须有双“点石成金”的手。
互联网地震
2005年,互联网的大事情越来越多。先是盛大网络重拳出击,成为新浪大股东;而后百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价飚升353.85%;继而雅虎、阿里巴巴强强联合,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一桩并购案。
这次可不是泡沫。
阿里巴巴-雅虎的商业模式前无古人,这也验证了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的网络市场已凸显中国特色。的确,中国网络界过去的商业模式都是追随美国,如易趣干脆就是照搬eBay,以至于到最后的被收购,似乎在娘胎中就奠定了此项婚姻。但现在中国网络市场很多东西是美国没有的,比如短信等等,也许还会有未来的阿里巴巴-雅虎。
虽然,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上依旧有着各种难题,但这一切和实打实的“市场蛋糕”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互联网用户市场。过去网络是“眼球经济”,但现在一切的收购、合并、合作,都是全球网络巨头在中国互联网界力图改变格局的重要手笔。网络经济,在经历了五年的挤泡沫和降温之后卷土重来了。而这一次盈利模式明晰、资本运作娴熟。
地产PK秀
2005年的中国楼市,让所有房地产业内人士“愁上心头”。市场观望、新盘减少、成交量放缓、退房……众多楼市新现象,随着新政的影响就此衍生出来。“现在开发商的名声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业内人士自嘲道。但年末当一向以“敢说”著称的任志强说出,“没有巨大的利润支持,无法建设品牌,因此房产品牌就应该是具有暴利的”时,市场反应一片哗然。业内盛传,“好男不做房地产时”,概因“一个人做过房地产之后,从事其它行业便觉得没味道”时,房地产业的魅力可想而知。
在“地产PK秀”中,易宪容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制度室主任,凭着批评房地产市场的文章,几乎一夜成名。在与任志强、潘石屹们的“PK”中,房地产商们似乎显得很冤枉。
坐享产业周期收益本没错,赚取最大利益更没错。但与同样“腰包满满”的钢铁业相比,房地产商少了份内敛,过去房地产商一直沉浸在“谁胆子大谁就赚钱”的环境中。随着楼市调控后续反应逐步呈现,以万科收购南都为代表,有越来越多的地产公司选择走向合作或者合并,由此开始了新一轮地产变局。资金正成为项目开发的“掣肘”,在这种压力下,目前的“寒冷”无疑会让房产商清醒很多,我们也才能从中发现真正优秀的企业和商人。
超级女声的生意经
2005年商界大事评选,必须要谈到超级女声。这群20岁左右的女生,不仅赢得了15万报名选手,更有超过2000万观众忠实地等在电视机前。超级女声所带来的丰厚广告收入,巨额短信收入,还有其所创造的巨大品牌效应,各种利益纠葛证明:“超级女声”决不仅仅是档王牌娱乐节目,更是一单大生意。
值得关注的是“超级女声”背后的产业链条,虽然追根溯源,“超级女声”不过是诸如“美国偶像”等娱乐节目的中国翻版,但其背后“话题经济”、“短信经济”、“网络经济”,还是体现了一些新意。“超级女声”颠覆了人们传统概念里的一些固定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成功的颠覆,为其带来滚滚的财源,创造了一种平民化的娱乐经济模式。
而在企业界,超级女生的成功,以及蒙牛借助超级女生获得的营销成功,已经让超级女生成为很多企业研究的案例。
万科董事长王石这样评价超级女生带来的启示:“青年男女是未来的购房者,怎能掉以轻心?深感此节目对权威的藐视。传统上评委操持生杀大权,超女评委却极尽讨好选手,否则,粉丝通过短信、网络把评委PK。娱乐消费如此,地产居高临下的促销也要变,降低到同消费者平行,甚至更低一些。”
跨国公司的傲慢与偏见
2005年,似乎一夜之间,部分洋品牌在中国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苏丹红”事件,亨氏、肯德基中弹落马,其后SK-II 、强生、广本、高露洁、立顿、雀巢、杜邦特富龙、哈根达斯等跨国知名品牌相继爆出质量丑闻。一时之间,质疑、拷问、指责围绕着跨国公司,向来在中国被视为商业楷模、高质量化身的“好孩子”们一下子似乎成了问题成堆、态度傲慢、惟利是图的“商业败类”。“跨国公司崇拜症”固然要不得,但“一棍子打倒”更是要不得。与跨国公司相关的众多问题,与其说是源于跨国公司自身,不如说源于正在转型的中国市场的不健全和不成熟。
2005年跨国公司的“傲慢与偏见”的背后,是危机管理的日渐抬头。危机管理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连经验丰富的跨国企业都捉襟见肘,在不可预测的问题大量增加,市场环境变动更为频繁的情况下,危机管理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TCL的艰难时刻
TCL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在某种程度上,他正成为所有志在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的“老师”,的确教训远比好消息要重要。
自收购汤姆逊集团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业务以来,TCL不断进行内部重组与调整,以应对接踵而来的整合难题。但是,资金吃紧的状况仍日复一日,TCL最近的举措是,作价14.57亿元和2.34亿元,将非核心业务——国际电工、楼宇科技业务卖于法国罗格朗公司。根据TCL集团前三季度财报,TCL总共亏损11.39亿元。
将TCL拖向亏损泥潭的,正是TCL董事长李东生义无反顾杀入的TTE和T&A,显然TCL正在为其仓促的海外收购支付学费。如果说TTE的彩电收购项目因遭遇产业革命(CRT遭遇平板电视的阻击)而制约了协同效应,那么TCL通讯与阿尔卡特的合资,则近乎一个草率的决定,其时TCL移动已面临相当危险的市场环境。 TTE和T&A的赢利时间,李东生已向后拖延了多次,整合期更是远远超过原先18个月的预期,而最新的说法是:TCL明年有望盈利。
低成本运营的民营航空
2005年,俨然成了民营航空元年。年初,国家民航总局《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施行,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民航业;7月,《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颁行,进一步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尽管由于油价高涨等原因,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陷入了亏损境地,但这丝毫难以掩盖民营企业杀入航空业的热情。2005年,深圳航空被民营股东收购,奥凯、春秋、鹰联更是以直接开办航空公司的形式,杀入航空业。与此同时,尚有逾十家民营航空公司正在向国家民航总局申请筹建,部分已获批着手筹建。
对民营航空公司而言,最大的资源并不是拥有几架飞机,而是拥有了市场的稀缺资源———航空经营许可证,这就相当于我国股市发展之初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这个“壳”对于急于打入国内航空市场的国外航空公司和其他民营企业极具诱惑力。
而低成本运营,非但是刚刚起步的中国民营航空公司的定位,亦是全球航空私有化进程的普遍路径。目前杀入航空领域的民营股东,其启动经营皆采取了租赁飞机的方式。而在这些民营航空的背后,我们都或多或少看到了外资的背景,起步伊始的中国民营航空究竟应该走怎样的道路?2005年只是个开始。司的关注,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