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十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银行业就走到了全面对外开放的转折关口,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从此真正融入了国际金融市场,也迫使国内银行加速蜕变。”对银行发展战略素有研究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用八个字预测了2006年国内银行业将要出现的历史性变化:“四大趋势、两大脱媒”。
银行信息化生存趋明显
马蔚华提出的“四大趋势”,是指国内银行的信息化生存、综合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和国际化发展。他认为,在中国加入WTO以来的五年过渡期间,上述四个趋势在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显露,只不过“入世”之初的状况是“暗流涌动”、“波澜不惊”,而进入2006年,上述趋势就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马蔚华进一步阐述,所谓信息化生存的趋势,是指IT业在银行的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招商银行能够从一家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发展成为目前国内颇具竞争力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借力IT是其中重要的成功经验。他同时预计,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将在2006年获得更大的突破,如国内银行将更为积极地利用银行平台广泛地交叉销售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同时在资本市场上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承销各类债券等。资本化运作在2006年也将向纵深推进,不少国内银行将会积极谋求上市,借此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并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业务。国际化发展将是国内银行不可回避的选择,马蔚华强调,我国加入WTO时承诺2006年底将全面开放国内的金融市场,届时,国内银行所有的产品、服务、人才都会融合到国际市场上,遵循同一游戏规则进行竞争。
银行间接融资比例下降
在马蔚华看来,国内银行业2006年将会面临“两大脱媒”加剧的形势,即资本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前者是指国内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中的地位将会改变。目前,国内银行处在社会融资的中心地位,82%的融资总额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实现的,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有望在2006年有所缓解,股改的完成将使资本市场恢复生机,央行陆续出台的多项举措将更有力地推进债券市场发展,这些都将成为资本性脱媒的重要因素。后者是指日新月异的IT业将越来越多地介入银行业的发展,更积极地参与甚至冲击银行业传统的支付领域。
基于上述分析,马蔚华更进一步预测,从2006开始,在未来的五至十年内,中国银行业将会出现三大结构性变化:第一大变化是银行间接融资比例将会从目前的82%降至50%以下;第二,银行的批发性业务比例将会降到50%以下,零售业务占比则将上升到50%以上;第三,在银行的收入结构中,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贡献率将超过50%。
“颠覆”和“创新”两大撒手锏
国内银行应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作为民族金融业的代表之一,招商银行从几年来“与狼共舞”的亲身经历中,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马蔚华将其浓缩为两大“撒手锏”,一是颠覆,二是创新。
所谓颠覆,意指国内银行首先要彻底转变长期形成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传统的商业银行所关注的例如税后利润、存款和业务规模等指标在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将逐渐淡化。事实上,现代商业银行已不再单纯依靠扩大存款规模来谋求发展,如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开辟主动负债渠道,将是对存款的有效补充。未来银行关注的焦点,将集中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经济增加值等新指标。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颠覆,将会促使国内银行在体制上进行革命,引入更有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马蔚华强调,到2007年,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必须要达到8%,受此影响,国内银行会更加重视风险控制。
凭创新而成功跻身国内一流商业银行行列的招商银行,对“创新制胜”有着深刻的认识。马蔚华认为,未来国内银行竞争的焦点就是创新,围绕着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等领域,特别是理财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而展开的创新,不仅是中资银行也是外资银行的“必争之地”。同时,国内银行将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小企业,因为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资本市场的兴起,直接影响到大客户的忠诚度,所以银行会被迫面向中小企业客户,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此外,所有银行会越来越重视综合性业务,不仅仅关注贷款,还会关注债券、基金和保险产品的代销、企业年金等非信贷业务。追求金融产品品牌、追求卓越服务,将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只有十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银行业就走到了全面对外开放的转折关口,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从此真正融入了国际金融市场,也迫使国内银行加速蜕变。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