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房子,但已颇有积蓄。你是“立即买”,还是“继续等”?
    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观望,只会带来三种代价:等待时间的代价、房价上涨的代价、地理位置远郊化的代价。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说。他领衔的课题组,2005年末刚刚完成一份房地产调研报告。
    此预言准确与否尚待斟酌,但最新房地产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供需缺口正在加大。截至2005年11月份,住宅竣工面积为37964万平方米,同期销售面积39084万平方米,供需缺口达到1120万平方米。
    这个结论,也许可以是观察中国新土地政策的一个角度。
    社科院金融所这个课题组的报告出炉之时,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刚刚结束,会议给出的重要信号是:2006年,国家将一如既往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亦同时表示,2006年国土资源部门将继续贯彻“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土地供应原则。为稳定房价,2006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自2004年以来严格控制“地根”之说有了新的诠释。
    房产供需住宅供需呈现大面积缺口,在近10年的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社科院的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的20年,中国对住宅的需要量估计将达到260亿平方米,如果满足这样的住宅需求量,每年的新建住宅将达到10亿平方米,而目前每年平均新建商品住宅只有5.5亿平方米,未来年均缺口约4.5亿平方米。
    这个预测是这么来的。假定到2025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2004年,约为40%),人口数量将达到8亿人,按照每户3人计算,将有2.6亿户,如果20年后每个家庭的居住面积为100平方米,则需要260亿平方米,而现有住房面积截至2003年底为89亿平方米,缺口为170亿平方米。
    按照20年完成缺口,每年需要新增住宅约8.5亿平方米,如果再考虑到每年城市改造、动拆迁的面积,以2004年动拆迁面积1.5亿平方米计算,则每年需要新增住宅面积10亿平方米。而在过去的5年,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商品房面积仅约为5.5亿平方米,缺口约为4.5亿平方米。“与住宅的需要量相比,住宅的供给量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王国刚说。
    他认为,现在的商品住宅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而不成熟的市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产品短缺”,与之对应,必然造成“投机”和价格上涨。
    参与上述课题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殷剑锋博士说,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新建住宅面积增长率超过需求增长率的只有两个阶段:1991年到1994年,以海南、广州等投资过热拉动的房产泡沫时期;1998年到1999年,房改之际,企事业单位大兴土木、分享最后福利分房的时期。而除此之外的时间段,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商品住宅需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出了供给的增长速度。以此判断,“供不应求,必将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常态。”殷剑锋说。
    而从2004年开始,由于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下降,这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1997年到2003年,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年均增长3948万平方米,而2004年却降为2955万平方米,相反,商品房销售面积却由之前的年均增长3343万平方米,迅速攀升为5984万平方米。
    “由于住宅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左右,在投资下降的同时,需求增速却需要不断释放,这两年的投资下降将直接压缩今后的供给量,在今年已经出现供需缺口的情况下,必将加剧今后的供需紧张。”殷剑锋说。
    双向调控目前,供给和需求正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
    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倾向,2004年运用“地根”、“银根”手段,主要从抑制供给方面进行了调整;2005年,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相关部委从供给及“抑制投资需求”两方面对房地产发展进行了调整。
    从2005年3月份开始,打击投机炒房的措施频频出台,“旧国八条”、“新国八条”、期房限转、加大税收管理等的密集实施,让房地产需求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抑制。
    上海基强联行董事副总裁陈咏东告诉记者,目前的消费需求依然是被压抑的,而没有真实释放。“由于现在依然处在调控的周期区间,未来市场走势还不很明朗,不少消费者依然在持币观望。”陈咏东认为,受频繁出台的调控政策影响,上海2005年7、8、9、10四个月份的成交数量,骤降到去年同期的20%以下,这反映了房地产市场还是一个“政策市”,而不是真实需求的反映。而在今后,需求有望逐步释放。“2006年,可能会有所好转。”陈咏东说。
    在新近召开的上海房交会上,基强联行的最新调查似乎证明了这一点。问卷调查显示,66%的上海居民在未来的12个月内有购房打算。
    但是,如果楼市走出观望,需求真实释放,是否将加剧未来供不应求的状况?
    在供给方面,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在2003年达到一个极点后,在宏观调控的指挥棒下,从2004年开始回调。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房地产业投资增幅逐月下降,今年前三个季度增长22.2%,比全社会投资增长低3.9个百分点,比城镇投资增长低5.5个百分点。
    政策风向不少房产商认为,土地从完成规划到投入生产、从开工到竣工都有个周期,土地储备应该致力于解决周期问题,如果在房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继续紧缩“地根”,必将造成下一轮的供应不足和房价上涨压力。
    持续两年的严控房地产业投资过热的风向似乎正在发生变化。紧缩“地根”、“银根”的一刀切政策,正在向结构性调整倾斜。
    在2005年12月16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表示,将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用地,提供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刚刚结束不久的这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再次强调了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问题。他指出,国土资源要进一步建立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的制度体系、方法手段、动态分析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加强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
    房地产业是产业链上下延伸很长的产业,可以带动多种生产资料生产行业和一系列消费品的需求,近几年,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从需求不足转向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汉亚认为,而如果继续采用严控“土地”和“信贷”两道闸门,必将影响房地产发展,进而影响2006年的经济增长。2006年,面对11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危机,发展房地产业以带动消费增长将成为政策的一个平衡点。
    张汉亚认为,在今后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中,政府的职责应该是防止“哄抬”房价而获取暴利的行为,而不是控制需求或者控制供给。
    这个观点与上述研究报告的意见不谋而合。报告认为,政府应该做的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理顺商品住宅供给体系及住宅金融体系,同时要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