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不可能再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埋单,否则就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如是说。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以来各地政府通过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对城市商业银行实施改造重组,仅辽宁、黑龙江、重庆、广东、四川等省市就先后向28家城市商业银行“输血”233亿元。
政府将不再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埋单,看到这个消息,笔者感到由衷的欣喜。说句不客气的话,处于市场大潮中的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就像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需要政府不停地给他们“输血”、“喂奶”、“擦屁股”。由于管理和经营上存在问题,一些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积重难返,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而政府就不断地“不惜血本”,投入巨额资金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剥离、重组改造(仅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不良贷款剥离,国家就投入了1400亿美元)。商业银行一次次轻松上路的同时,把沉重的包袱一次次甩给了政府。
而甩给政府的沉重包袱,最终还是要由老百姓来承担。政府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钱,国家财政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换句话说,是千万老百姓在不停地给商业银行“喂奶”、“擦屁股”,在替商业银行的管理、经营不善承担后果和责任,在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埋单”。作为商业银行,其经营风险最终转嫁到了老百姓的头上,这显然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
在笔者看来,既然已经是“商业银行”,就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经营得好坏,责任和风险应该由银行自己承担,而不应该再依赖政府。如果政府依然将改制后的银行看作自己家的孩子,百般加以呵护、偏袒、溺爱,出了问题就“输血”、就“喂奶”,那么商业银行就永远不可能长大,就不可能具备自行化解风险的能力,不可能成为市场大潮中的强者。既然我们有决心将商业银行推向市场大潮,就不应该担心这些银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也不应该害怕有些商业银行被市场大潮所淹没。
如果说,在商业银行改制之初,鉴于其背负的历史包袱,为了让其轻松上路,政府为其“输血”、“喂奶”还有一定道理可言,甚至是必要的,那么现在,商业银行已经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并完成了海外上市,这便从体制上消除了商业银行指望国家不断救助的道德风险,同时排除了政府继续给商业银行“输血”、“喂奶”的可能性,继续“输血”、“喂奶”已经不具备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
国家财政不再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埋单,可谓正当其时。而这样做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三:让政府回归了角色本位,进一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模式和大包大办思维的束缚;让老百姓不再莫名其妙地把钱扔进商业银行这个“无底洞”;让商业银行在市场大潮中经历风浪,寻找自主生存之道。那么,断了“奶”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经受得住风浪的考验,能否逐渐由弱变强长大成人?且让我们衷心地祝福他们并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