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数字为生存基础的今天,人们对数字总是表现出爱恨交加的尴尬心态。没有数字,显然无法生存,而过于依赖数字,也不见得能生存得滋润。
    在NBA组织的全明星最新一轮评选中,姚明以近73万总票数毫无悬念地位居榜首,遥遥领先于同样是中锋的奥尼尔和同样是状元的詹姆斯。 这两位的票数都只有60多万票。姚明球技虽然出色,但距离NBA第一的位置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和其他球员相比也不应该有这么大的优势。这点,我想即便是姚明本人和最铁杆的"姚迷"也不得不承认。不过,由于姚明的背后有13亿同胞,评选结果和球员的球技也就缺乏了相关性,让我们身边那些还算理性的NBA爱好者颇感尴尬。这提醒我们,以13亿中国人民为基数得出的很多结论是值得警惕的。再小的数字乘以13亿,都将成为一个天量,而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都将变得微不足道。
    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各类对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大多是以13亿人口为基数,这很可能导致结果异常。例如,对家用轿车、乳品等消费品发展前景的预测,人们往往是用当前的总消费量除以13亿人口,然后把得出的人均数和国外同类指标进行比较。显而易见,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在很多消费领域,人均指标都落后国外。以人均指标作为对行业未来前景的预测,在方向上并不存在差错,但问题是,以13亿人口为基数的测算,会混淆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和尚无支付能力的未来消费需求。例如,把目前尚处于贫困线附近及以下的大量农村人口也纳入当前家用轿车的消费人群,这就如同把热带地区的人口一同纳入冬季取暖用油消费人群,计算人均用油量一样不合理。
    和姚明的得票数一样,最近公布的实际GDP超过以前公布数16.8%的经济普查结果也让分析师们尴尬:以往我们总是以模型的完善和预测的精准而自豪,现在才发现那些完善的模型竟然都是为一连串不完整的数据量身定制的,而精准的预测也只不过是对一连串同样不完整的数据的预测,我们孜孜以求的经济真相仍然在迷雾之中。
    接下来的一个尴尬却很现实的问题是,对于2006年的投资判断,我们应该继续以官方统计机构通过常规渠道统计获得的数据为依据,还是应该在那些常规数据之上再加上一个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