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邓瑾 文/图
产能过剩价格暴跌的市道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都没让华西钢铁这个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感到日子难过。过去两年,该公司投资上亿元进行环保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这既为华西钢铁赢得了低成本,又让他们成为产业政策的受益者
危机袭来:钢材过剩
自去年10月钢材价格跌至行业成本价以来,杨永昌天天都要接到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电话,询问钢价行情。
杨永昌,江阴华西钢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统领着这个“天下第一村”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投资,也是该村目前财富创造的命脉。
中国最富有的村庄华西村,目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更是个“钢铁村”。据杨永昌介绍,过去10年来,钢铁的收入一直占到华西总收入的60%-70%。从2002年到2005年,华西的销售收入从60亿元上升到300亿,秘密也在于钢铁,更确切地说,在于这个多年从事钢材产品销售的村庄第一次拥有了上游企业———炼钢厂。
过去3年,由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幅增加,中国对钢材的需求趋旺,供不应求,行业利润最高时超过10%。在这个黄金岁月中,华西村不甘受制于钢坯原料的短缺,在唐山建立了一个100万吨的炼钢厂。2003年,用11亿自有资金投资的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该村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投资———也赶在宏观调控前在华西村破土动工,自此华西村第一次拥有了从铁矿石进口到炼铁炼钢再到轧钢等完整的钢铁生产链。
在市场供不应求时,这两项投资的回报立竿见影。2003年,华西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100亿的村,比上一年增加40亿元;2004年又猛增到260亿,2005年则超过300亿。
然而,市场变化已然发生:钢材价格在2005年3月摸到新高之后,现在已跌至行业成本价附近。一位业内人士称,现在不少钢铁企业在亏本经营。
导致钢价逆转的大势是,由于新增产能的释放,现在钢材市场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迅速地转为供大于求。吴溪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去年11月16日在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警告,对钢铁企业来说,今后再也不是增产多少都可以被市场消化掉,那个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钢铁企业、流通企业赚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近期表示,2005年年底全国钢铁生产能力超过4亿吨,与中国实际用钢量相比,产能过剩1亿吨。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不仅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天天都要了解钢价走势,而且在华西村每晚二三小时的例行干部会议上,钢铁都是焦点。
“老书记的建议是,在整个钢铁行业走下坡路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冷静。要设法做到原材料和产品的快进快出,实现零库存,减少风险。”杨永昌告诉记者。
逆境求解:循环经济
江苏乃至全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去年第四季度纷纷减产5%,以稳定价格。距华西咫尺之遥的民营钢铁巨头沙钢也说肯定要减产。然而同期,华西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加大马力生产。
“我们现在每天的产量都超过了设计能力。”华西钢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赵轶民介绍,线材等产品已经实现了零库存。
据了解,在10月份钢材价格再次暴跌到成本价后,有不少中小规模的钢厂已在亏本线上运营,而华西钢铁的副总经理程先敏说,尽管好日子不再,但目前该公司每月也还有千把万的利润。
程先敏把这种赢利能力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华西钢铁是目前70家拥有铁矿石进口权的钢铁企业之一,保证了原料供应;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节省了大量成本。
去年,由于中国对铁矿石需求的剧增,导致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71.5%。为实现行业自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两家共同审核,根据生产规模和环保等10个指标,将符合资质的进口企业从500家锐减到118家,70家钢铁企业加48家贸易商。成立不到一年的华西钢铁跻身其中。
至于华西钢铁的资源综合利用,在武钢的退休高级工程师张文华看来,在同等规模的钢铁企业中,绝对是“首屈一指”。
程先敏骄傲地说:“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厂从南到北走一圈,你看不到一个垃圾厂。连垃圾都用没了。”记者在工厂里走了一圈,确实如此。
建厂之初,情况远非如此:炼钢产生的水渣,每天都有近2000吨,堆得像小山一样,公司每天都要花3元、5元一吨,请人拖走;而让环保部门屡屡找上门来的,则是炼钢时产生的粉尘,经水一冲后就变成了污泥,堆得到处都是。
现在,这些垃圾都变成宝贝了———水渣卖给了华西水泥厂,并使水泥的标号从过去的720(国家要淘汰的产品)上升到725,华西钢铁不仅节省了每天几千元的垃圾拖运费,还另有收入;而为了利用污泥,华西钢铁刚刚建成了一个污泥球团厂,年产球团1.8万吨,这些球团和矿粉加在一起,又是炼钢的原料。以前每吨要820元买来,现在只要每吨支付200元的加工费,一年节省超过1000万元;炼钢厂的转炉、高炉所产生的煤气,以前当废气排放掉了,现在经处理回收后,一天可为炼钢过程节省下9吨液化气。
此外,高炉采用了富氧喷煤技术,节约主风机6%的电耗,年可节约10万吨焦炭,仅此一项,年增加效益5000万。让程先敏骄傲的是,这项指标可以和宝钢媲美,而华西使用的只是450立方米的“小炉子”。
炼钢还需要大量的水。据记者了解,在年产100万吨的中型炼钢厂,炼钢的水通常都是哗哗流走,在华西,生产用水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循环率达到96.3%,吨钢补充新水5.634吨,低于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规定的6吨水平。
“炼钢厂只要稍微节约一点,就是大把大把的钱,稍微浪费一点,也是大把大把的钱。”程先敏感慨道。
他认为,综合利用至少使华西钢材每吨减少了30元的成本。30元的成本差异在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对一个钢铁企业的影响也许不足道,但在全行业亏损若隐若现的时候,这也许就决定着一个企业是盈还是亏。
这样的循环经济并非举手之劳。华西钢铁在过去两年共投入了1亿多元,用来购买环保设备和进行环保的技术改造,这相当于该厂固定资产总投入的10%。
在整个行业都在享受超额利润的时候,全国1000多家钢铁企业中,并不是大部分企业都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如此投资。现在行业利润率不超过3%,华西钢铁因此获得了暂时立于不败之地的喘息空间。
钢铁产业政策:大与效率
华西钢铁正在实践的循环经济和技术提升,恰好也是新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部分目标。该政策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重组打造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政策提出,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要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到2010年,要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一方面,是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不得不进行的产业集中,另一方面,许多人担心,政府通过重组打造大企业的努力,很可能重蹈行政化、排斥民营企业的覆辙。
“钢铁产业政策出台后,很可能会形成两个榜:一个是国有钢铁企业的前10佳,另一个是民营钢铁企业的前10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钢明说。他一直认为,有些民营钢铁企业的效率很高,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了国有钢铁企业。
“我们的产业政策非常细致地规定了钢铁厂的各项指标,但有一个却被忽略了,那就是效率如何达标。”袁钢明说,“在我的观察中,部分民营企业竞争力极强,不会因为产业政策就垮掉。”
目前,至少对华西钢铁来说,他们并没有感觉到产业政策的压力,相反他们赞成政策的努力方向。“这对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杨永昌解释说,现在钢铁工业协会很难让协会企业“限产保价”,因为即使中国第一钢企宝钢一年的产量也只有2000多万吨,而全国产量超过3亿吨。即使钢铁工业协会70多家企业都减产了,但大量非协会企业就会乘机抢占他们退出的市场,价格联盟很难形成。
如所有已获得市场地位的企业一样,华西希望市场秩序能得到维护。目前的破坏者主要是那些违反产业政策的小厂,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当前全行业能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差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其中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产能约1亿吨,3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小电炉产能约8000万吨。
刚刚来临的低利润率时代,恰恰给了全行业以市场手段进行重组的机会。“很显然,高利润淘汰不了落后产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单尚华说。
巧合的是,当国家出台钢铁产业政策的时候,靠钢铁致富的华西村正在酝酿转型。
据杨永昌介绍,华西钢铁眼下的重点就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不会再做大了。不仅是钢铁,整个华西的工业都秉承相同的发展理念。
“华西村要将工业的积累逐渐投入到农业和第三产业。”杨说。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