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0周年的日子。带着对他的深切怀念,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老外交官,他们都曾给周总理做过翻译。就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动情叙述,去感动、去怀念……
深情回忆:周总理的最后一次
●“伊朗的阿什拉公主对周总理非常敬仰,所以她提出一定要去看周总理。 那次是最后一次见总理,当时他脚肿,穿了一双很大很大的特制布鞋……”———华黎明
●“过去,周总理签字是很快的,但是这一次签字,他费了很大劲,可以说是一点一点写出来的。他的手一直抖,‘周恩来’三个字花了很大劲和毅力才写出来。”———程瑞声
最后一次签约总理的手一直在抖
程瑞声(前驻印度、缅甸大使):
在文革期间,我曾负责中国和马来西亚、菲律宾还有泰国的外交事务。1975年7月1日中国和泰国建交,当时泰国总理是克立·巴莫。而周总理这时已经病得很重了,根本没法出院。本来当时的代总理邓小平是可以签约的,但是克立·巴莫提出来要和周总理签约,那就只能到医院去。后来是到305医院签的字。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周总理。过去,周总理签字是很快的,但是这一次签字,他费了很大劲,可以说是一点一点写出来的。他的手一直抖,“周恩来”三个字花了很大劲和毅力才写出来。这也是他签的最后一份公报。
最后一次演讲总理的脸庞异常削瘦
江康(外交部前礼宾司司长):
最不平常、最使我激动的是1974年的国庆招待会,这是总理最后一次出席这种大型招待会,当时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招待会的礼宾工作。之前,我们知道总理生病了。
当总理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当时总理的脸庞已异常削瘦了。如果按一般的惯例,周总理要发表一个国庆致辞,由于总理的身体比较虚弱,大家就请求他不要讲了,但是周总理还是坚持要讲。他说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总理的讲话多次被听众的掌声打断,他讲完后,大厅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时大家都期盼着他能早日康复,但是很遗憾,这次讲话成了他最后一次演讲。
最后一次见面总理:我去不了伊朗了
华黎明(前驻伊朗大使):
1975年,当时伊朗巴列维国王孪生妹妹阿什拉公主到中国来访问,提出要见周总理。外交部给她的答复是,总理病重住院,不能见。但她强烈要求,说非见不可。总理和伊朗的阿什拉公主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就认识了,阿什拉公主对周总理非常敬仰,所以她提出一定要去看周总理。最后外交部同意了。
那次是我最后一次见总理,当时总理脚肿,穿了一双很大很大的特制布鞋。当时阿什拉公主最大的愿望就是周总理能到伊朗去访问。当时总理说:“我是不行了,我是去不了了,将来要去的话,只能是我们在座的这些年轻人了。”
外交艺术:他是中国外交之魂
●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曾说:“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决不能局限于到外交部搞工作,而是搞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结合起来的外交。”
●作为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曾说:“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作为周总理生前的翻译,接受记者采访的老外交官们这样评价:“周总理是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纯熟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我们外交官的偶像。”
坚如磐石严厉批评基辛格
过家鼎(前驻马耳他、葡萄牙大使):
周总理在外交方面的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外交史上好几次重要表态都是他做出的。一次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总理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进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两个礼拜后,中国参战。
第二次是在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发表声明说:“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不要跟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第三次是在中美建交前夕。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是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实现的。大家可能会以为周总理与他举行会谈一定很友好,其实周总理非常严肃地批评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批评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当时,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听。
柔如春风清粥小菜化矛盾
胡传忠(前驻英国使馆参赞):
总理的外交手段的确很灵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访华,向中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援助要求。周总理说无法完全满足,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周总理就指示外交部同志第二天请阿尔巴尼亚代表们访问大寨,并交待说明天的晚餐就吃小米粥、玉米,再准备几个简单素菜和一个荤菜。当时,负责的人都不敢相信,说招待外宾怎么只有一个荤菜呢,于是又给准备了两个,但总的来说吃得还是比较简朴。
从大寨回来以后,周总理就对阿方代表说了:“你看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多送给你阿尔巴尼亚一吨米,我们就要勒紧自己的裤带。”后来,那个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就降低了要求。
生活点滴:
一天工作18小时
●“中缅边界问题谈判时,周总理对中缅边界问题了解非常详细、非常准确,使我感到非常惊讶。原来总理曾经为了中缅边界问题看了一箱书。”———程瑞声
细致认真看一箱书了解缅甸
程瑞声(前驻印度、缅甸大使):
1956年12月,当时的缅甸执政党主席吴努来中国访问。他到中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谈中缅边界问题。那是我第一次给周总理当翻译。
中缅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人都不太了解。我当时因为在缅甸工作过,所以了解一些情况。然而在谈判时,周总理对中缅边界问题了解得如此详细、如此准确,使我感到非常惊讶。要知道,他日理万机,决不只是中缅边界问题,国家内政外交他都要管。后来,毛主席对吴努说,我们周总理为了这个事情,还看了好几本书。说是看了好几本,但后来我了解到,其实是看了一箱书。
不知疲倦一天只睡两三小时
过家鼎(前驻马耳他、葡萄牙大使):
在总理身边工作,有时是十分劳累和紧张,总理那种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忘我精神,使我们感觉有点惭愧。他年纪那么大,一天工作18个小时,从来不间断,而我们跟他工作一个星期后,就搞得筋疲力尽,感到吃不消了。有次在国外访问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冒了,总理一天只睡两三小时,却从不感冒。除了睡觉吃饭以外,总理一年365天从不休息,连吃饭时都在谈话或者思考问题。有一次,我跟周总理工作一个星期后,回来休息两个星期都缓不过来。另外,总理吃饭很简单,面条、酸辣汤什么的,他经常一边吃一边听旁边的人讲工作。
收入的四分之一资助亲友
关于1976年1月,联合国总部“破例”给已故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降半旗的故事,虽然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实的版本,然而围绕周恩来总理去世所发生的一切却成就了他另一个不朽的传奇。
1976年初的时候,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03个,但却有130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的报纸、电台都在第一时间播报了这一消息;更值得世人瞩目的是,联合国《旗典》中规定的哀悼领导人的降半旗仪式,第一次应用于一位现职去世的国家领导人,甚至突破了关于降半旗最多两天的规定,一个星期时间联合国总部上空没有升起任何一个会员国的国旗……显然,对周恩来的认可超越了政见、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意识形态……
总理去世后的传奇是如何成就的;围绕这位中国总理的去世,联合国究竟讨论了什么;瓦尔德海姆那段动情讲话究竟是怎样的……但联合国大会至少在两点上达成共识:一是这个领导人为本国人民和全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二是他身后没有留下遗产。这两点,周恩来当之无愧。
对于这个世界,周恩来留下的典故也非常多,关于杜勒斯的拒绝握手的故事,在万隆会议的睿智,至今在非洲偏远的部落依然有人能发出“周恩来”三字的汉语发音……至少,他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被视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选择之一,也成为中国对于国际关系最大的贡献。
至于他的遗产,今天这也已经不是秘密。
据1976年总理去世后,负责整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工资收入和支出账目的人回忆,周恩来的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结余存款所得的利息,别无进账。而支出项目也主要集中在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日用开支以及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等。
据统计,总理的月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月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
似海深情:他是我们的父亲
●“周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领导人,但在我心里,他就像我父亲一样。他这一生没有小孩,但是,我们都是他的孩子,我时常这么想。”———程瑞声
●“尽管四十余年过去了,但是总理留给我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做梦梦到他。”———范承祚
早起给外国员工拜年
范承祚(前驻阿尔巴尼亚大使):
1963年岁末,周总理访问了阿尔巴尼亚,我作为翻译随行。当时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1964年元旦那天,天刚刚亮,大概快7点左右,我听见有同事让我赶快起床。我立即套上衣服跑出来,只见总理衣着整齐、神采奕奕地正迈步走向我们下榻宾馆的大楼梯,向一群阿尔巴尼亚籍的宾馆员工拜年。事情过去几十年了,直到现在,这件事还在许多阿尔巴尼亚人中流传。
关心下属恋爱婚姻
程瑞声(前驻印度、缅甸大使):
我在和周总理交往的过程中,最感动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曾经在1970年12月5日的一次外交部会议上,把我称呼为“我的这位老朋友”。
总理还十分关心我的恋爱和婚姻情况,我和我的夫人恋爱、婚姻跟中缅友好分不开。1956年,周总理为了搞好中缅谈判的气氛,特意带了一个歌舞团去缅甸演出,我的爱人就是其中的一名舞蹈演员。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