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人口减贫得益于人口红利+教育红利
记者从这两天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上获悉: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93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29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8.7%下降到3.1%,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将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说,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迅速减少贫困人口,得益于“人口红利”和“教育红利”,即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投资,最终获得“减贫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就是通过家庭计划生育,在比较低收入条件下,加速人口转变,形成较高比例的劳动或工作人口。这意味着相对比例较高的工作者与储蓄者,相对比例较少的非工作者和非储蓄者,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促进储蓄积累。
从8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阶段。人口红利表现为:一是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二是抚养系数比例迅速下降;三是家庭人口规模减少,家庭户数大幅度增加;四是总人口就业率和家庭就业面提高,促进了人均收入增长。
胡鞍钢表示,从1980年起到2003年是中国抚养系数最低的时期,整个社会有较高的储蓄率、较高的投资率、较低的经济负担,这支撑了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加速了人口转型,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使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成为可能。
所谓“教育红利”就是通过各类人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回报”。中国政府于1986年制定和实施了《义务教育法》,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并大力鼓动家庭、个人、集体、企业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持续快速增长,文盲人口比例持续明显下降;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由4.61年提高到7.11年,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980年的17.6%提高到2000年的24%。这相当于印度的1.95倍,美国的2.79倍,俄罗斯的5.91倍。
胡鞍钢的结论是:通过20多年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开发,沉重的“人口负担”正在迅速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中国成为世界上总人力资本存量最大的国家。总人力资本存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财富基础,也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减少贫困的过程就是增加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过程,也是提供他们发展能力的过程。 (记者从玉华)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