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传媒资本不断寻找政策漏洞以图早日杀入中国市场,而民间资本涉足电视制作市场的政策、法规还尚未明朗,在电视产业改革的大环境下,二者等待的也许都是政策的“东风”
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外资电视和民营电视始终扮演着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随着电视产业改革的逐步扩大,外资和民营资本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被业内称为央视、地方卫视身后的“第三势力”。但是由于政策上的种种限制和政府态度的暧昧不清,却一直没有能够掀起风浪,“第三势力”的招牌名不符实。
外资传媒渴望“脚踏实地”
外资传媒大鳄们谁都无法拒绝中国电视市场的诱惑。多样的节目需求、国内媒体的发展滞后以及可覆盖人口数目庞大等方面的巨大利益空间,使得中国的电视产业在他们眼中已经成为了丰盛的午晚餐。但是由于中国政府政策上的保护,他们只能看着满地是宝却无从下手。
“我国的传媒业目前只是部分开放,频道经营权始终被国家牢牢掌握在手中,而没有播出渠道正是外商投资国内影视业最大的风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健武的话道出了外资电视传媒在中国发展的最大制约。
中国政府对于外资在电视传媒领域的政策一直是摇摆不定。从2004年7月 “关于实施《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44号令有关事宜的通知”,到11月28日,《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再到 2005年7月,《广播影视系统地方外事工作管理规定》(下称《规定》)的颁布,对待外资的态度越来越强硬。
新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各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向境外机构出租广播电视频道(率),不得与境外机构合资、合作经营广播电视频道(率)。同时,还禁止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境外机构合资、合作开办固定栏目和广播电视直播节目,并要求地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的涉外活动也应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想要占有市场,外资传媒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地问题”,尽管许多台的试点工程进行了很多年,但尴尬的现实是目前仍没有哪一家纯外资电视台落地并大面积覆盖中国。外资传媒在中国“脚踏实地”的经营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目前我国电视业和外资传媒在电视节目制作和传输方面的互动合作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外资传媒通过贴片广告的方式向国内各电视台提供他们的节目资源;一是通过与内地媒体合资建立节目制作公司的形式,共同制作电视节目在国内电视台播出;另外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约束和节目交换条件,允许外资传媒的某些频道在中国内地落户,提供用来播放其单独制作的节目资源的播出平台。既有的这三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外资传媒大鳄们获取更大利润的野心,要更好的开发中国电视市场,最佳途径就是落地中国,“脚踏实地”地发展自己的频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宏告诉《法人》,由于本身拥有雄厚的人才和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在中国电视市场门口团团乱转的外资势力一旦冲破政策封锁,中国的电视市场格局势必发生巨变。
民营资本: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与外国资本“老鼠咬天——无处下口”的窘态相比,民营电视的问题更为复杂。
作为加快我国电视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国家一直在鼓励民营经济投身电视领域。早在1994年,中国第一家“民间电视机构”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已经在北京成立,十一年过去了,尽管民营电视公司一直没能成为电视制作的主力军,但实力却在不断扩充。已经出现了欢乐传媒、保利华亿、唐龙国际、华谊兄弟等许多实力雄厚且特色鲜明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
2005年8月8日,新华社全文播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该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鼓励中国民营资本进入文艺表演、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等文化产业,支持民营资本参与部分国有文化单位的股份制改造。业内人士分析民营电视企业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
唐龙国际一位市场分析师向《法人》列举了民营资本进入传媒业的几大优势:首先是灵活的体制。民营传媒有灵活的体制,注定了它在意识形态上不会受到太多的干预和限制,会有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其次市场化动作。以观众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传媒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运作。最后,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运营模式已现雏形。不服水土、规模较小的民营传媒企业已经被淘汰,民营电视企业开始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
但是眼下历经了2000年的发展高峰之后,民营电视公司的经营者们却发现自己的公司不但没有随着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反倒日益陷入困局。先驱嘉实被迫改行,大腕唐龙的时政节目被叫停,这两年的电视交易会上,几乎看不到民营电视公司推出的新的电视栏目,放眼望去一片凄凉景象。
有人已经将民营电视的止步不前归罪于其自身的局限,认为民营电视资本在我国电视产业化改革尚未完成的时候扮演的肯定是“扶不起的阿斗”的角色,不会有什么作为。
民营电视资本在运作经营过程之中的确存在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其生存环境。“政策导向给予民营电视的空间还很小。这个问题未来会怎样,现在很难说。”唐龙国际掌门人陆兴东显得忧心忡忡。而嘉实传媒总裁封钢更是直率地说:“我们不可能成为主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法人》,制约民营电视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政策上。进入限制的模糊性使得民营资本一直都存在着身份确认的问题。而民营电视不享有国民待遇,仅能在有限空间内发展,从2000年底广电部门对京城民营电视的“约法三章”中就可见一斑:“中国、世界字样不准有,新闻节目不能做,谈话节目不能上。”此外欠公平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新生的民营电视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有电视台掌握着所有电视频道资源,垄断着节目及广告播出领域,导致了不公平的市场环境。而民营资本只能看别人脸色行事。
“如若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许会更上一层楼。”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钰向《法人》表示了对民营电视企业的信心。“当我们的市场彻底开放以后,民营资本甚至可以成为国有电视媒体控制话语权、抢占收视率、更好的遏制外资传媒的有利助手。”王补充道。
外资传媒资本不断地试图通过借壳上市、控股、合作等方式,寻找到我国政策漏洞以早日杀入中国市场,而与此同时,有关民间资本涉足电视制作市场的政策、法规还尚未明朗,在我国电视产业改革的大环境下,二者等待的也许都是政策的“东风”。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