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昨日闭幕,而绝大多数重点电煤合同依然“悬空”。由于五大发电集团中的部分高层禁止下属电厂接受涨价合同,个别已经签订合同的电厂昨日忙着找有关方面要求毁约。
    昨日上午11点左右,本报记者在煤炭会的主会场山东大厦,听见一位男士正在焦急地打电话,他说,上海××二期电厂的电煤合同已经签了,但由于“上面集团说了,谁要敢签涨价合同,电厂厂长就地免职,因此现在还得毁约”。
    当时,这位男士恰恰站在铁道部某负责人住宿房间门前,不过由于当时这位负责人正在开会,因此他一直未能进入房间。本报记者尝试与这位男士搭讪,但他却非常敏感地表示,没发生什么事,随后就闭口不言。
    昨日下午4点半左右,本报记者向铁道部有关负责人求证,是否有部分电厂找到各铁道局要求毁约。该负责人称,确实听说了此事,不过他表示,这些合同并没有盖上各铁路局的章,因此与铁道部门关系不大,并建议记者向煤炭运销协会了解情况。他还介绍,从昨日早上到昨日下午4点,没有一单重点电煤合同签订。不过,他透露,冶金煤和化工用煤的谈判进展情况比较顺利,“除个别钢铁企业外,基本上都已经签了。”
    随后,本报记者与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取得了联系,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就听说了“谁要敢签涨价合同,就免掉谁”的传言。但这位人士表示,电煤价格改革意味着不同主体的利益重新分配,刚开始的争夺自然是最激烈的,所以,如果是煤电双方能很顺利地达成一致,反而违背常理。
    昨日下午5点半,一直不肯接受媒体采访的电力系统某协调人终于同意与本报记者见面。他介绍,目前电力企业不肯接受电煤涨价,主要在于去年电厂的亏损面已经超过1/3,实在是没有承受能力。他说,目前绝大多数重点电煤合同仍未签订,但没有价格争议的合同都已经签了。而在接受本报采访的短短半个小时期间,他先后共接了8次电话和1个短信,都是关于电煤谈判的。其中一次,他在接电话时对另一方说:“不涨价你们就可以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