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青鸟APTECH在其推出的培训课程ACCP4.0中首次提出了IT人才培养的量化指标,比如学员在毕业时需完成两万行软件代码的编程量,其程序编写规范度要达到90%以上。
对此,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谭浩强教授感触颇深,他认为,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太注重理论,已经脱离了行业的实际需求。
谭浩强建议,高校在IT人才培养中也应该引入类似的量化指标,并以此作为IT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标尺”。
谭浩强指出,国内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计算机专业,但通常只注重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层面的灌输与培养,再加上课程体系更新慢,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IT产业的迅猛发展,IT企业的用人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麟元说,以往公司看重求职者的学历,用各种优厚的条件吸引研究生和本科生,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员工通常要经过一至两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普通程序员的工作。现在公司已经将招聘重点从“高学历”转向了实战型人才。
谭浩强认为,IT企业的从业者多为实践型的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职业化人才的过程中,应遵循一种“生物模式”,即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决定性作用,而是类似生物一般,根、茎、叶同步发展。理论学习以够用为度,同时根据岗位需要加强技能培养。
谭浩强表示,在很多行业,对人才的训练和培养都有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比如在航空领域,“飞行小时”就是衡量一个飞行员驾驶水平重要指标之一。而在软件开发领域,衡量程序员编程水平的指标包括软件开发人员的代码编写行数以及编码的规范度。
谭浩强建议高校在IT人才培养中引入类似标准,比如要求本科生在毕业前达到两万行软件代码的编程量,这一指标大体上相当于一名普通程序员一年的工作量。 (责任编辑:桂衍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