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在北京生活的人,面对生活环境的逐渐便利已经习以为常。而记者从政府职能部门获得的有关情况,依然使人感觉振奋:在整个十五期间,北京市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将近2200亿元。5年来,一共实施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150余项。 细数这5年的发展,不少北京人可能会发现,很多项目已经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对于未来,面临即将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还有多项设施已经全面开工,地铁5号线,10号线等等城市轨道的开通将大大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而轨道交通机场线也将于本月全线动工,2008年6月通车后将成为全国速度最快的轨道交通线路。届时,从东直门到首都机场16分钟即可到达。这样赶飞机的预留时间,将大大压缩。北京人外出旅游或者商务出差,都将更加方便。
“蓝天更多,绿地更多,生活更多便利”,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终极目标,北京市经济社会研究所所长郑拴虎告诉记者。而这样的远景,随着诸多项目在未来的启用,将逐渐到来。
北京地区轨道交通建设跨越发展,市域高速公路织就五成,城市快速路网骨架基本形成,郊区路网日趋完善,城际交通也全面推进
16分钟“机场快线”刷新全国纪录
就在三天前,市政府有关部门公布了另一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最新消息。轨道交通机场线本月全线动工,2008年6月通车后将成为全国速度最快的地铁线路。据了解,机场线的起点为东直门,终点分别至首都机场2号和3号航站楼,全长27.3公里,全线共设东直门、三元桥、2号航站楼和3号航站楼4座车站和一座车辆基地。据介绍,机场线的最高运营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速度之最,从东直门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16分钟即可到达。
对于北京人来说,完工后的地铁快线,将使赶飞机的预留时间大大缩短,几乎所有以前的不可预测的路上的因素都可以排除。效率的提高不言而喻。城市的交通压力虽然依然巨大,但是不断完善的道路情况,正使巨大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在“十五”期间,北京的交通建设已经全面提速,累计完成的投资达到880亿元。一些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已经相继完成,路网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翻看十五期间北京的轨道交通建设的工程,发现新增通车里程60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翻了一番,在“十五”末期,北京的轨道交通在建规模保持在115公里。其中包括2003年通车的城市铁路,地铁八通线。上地、回龙观,立水桥等城市边缘集团与中心城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已经缓解了中心北部地区交通拥堵状况。而八通线,则加强了通州新城与中心城的联系,带动了沿线的发展。
而北京的高速公路发展,在5年间也飞跃性地发展。京开高速、京承路一期都已经建成通车。而京承高速二期全长46.7公里,预计2006年9月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密云、怀柔新城与中心城区将实现快速连接。
现在,北京地区轨道交通建设跨越发展,市域高速公路织就五成,城市快速路网骨架基本形成,郊区路网日趋完善,城际交通也全面推进。据了解,随着民航,铁路,城际高速公路的全面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将使北京对外交通能力大幅增强。扩建后的首都机场投入运行,年旅客吞吐能力6000万人次。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完工,北京到天津对点通达时间仅为30分钟。
北京的交通,有着太多的值得期待的未来。
仅仅5年时间,北京在“十五”期间再生水从零起步猛增到十五末期的30%,200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2006年年底,清河、吴家村、北小河等再生水厂将建成投产,届时每年将生产出6000万立方米的再生水。
2.6亿立方米全市再生水5年猛增30%
水是生命之源。而北京却是一个缺水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水资源的基础设施被加大了投资力度。以应对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十五期间,北京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采取节水,调水,采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应对多年干旱。
据了解,北京中心城区供水设施能力由“九五”期末的270万立方米/日,提高到“十五”期末的320万立方米/日,适应了“十五”时期中心城区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
而为了应对连年干旱,水资源紧缺情况,北京从2003年开始,相继建设完成怀柔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张坊水源应急供水工程、平谷应急水源工程和自来水应急水源一期工程,年新增水资源供应能力3亿立方米以上。
除了完善应急水源体系,北京还努力开发再生水利用。仅仅5年期间,北京在“十五”期间再生水,从零起步猛增到十五末期的30%,200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6亿立方米。2006年年底,清河、吴家村、北小河等再生水厂将建成投产,届时每年将生产出6000万立方米的再生水。
“十五”期间,北京绿化覆盖率由36.5%提高到了42.5%,人均公共绿地由8.7平方米增长到11.8平方米。完成颐和园耕织图、天坛神乐署等文物古迹的恢复工程。
北京城,正向“宜居”城市大步进发
42.5%绿化率凸现宜居城市未来
环境基础设施直接关系着一个城市的绿化和面貌,污水处理能力如何,水环境如何,园林绿化面积是多少,这些课题都直接决定北京城市环境指数,也决定着北京城市的蓝天天数是否更多,北京城的绿色面积是否更大,北京的居住环境是否更加宜人。而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北京已经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了约75亿元。城市的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据悉,清河污水处理厂、吴家村污水处理厂、卢沟桥污水处理厂和小红门污水处理厂,使北京的污水处理能力日益加强,而北京南部、西南部彻底告别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局面,南城环境的改变尤为显著。
“人水相亲,自然和谐”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而北京通过加大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力度,从夯实城市河湖防洪、排水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拓展河湖景观和生态功能。北护城河和亮马河是北环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2公里,工程于2005年8月20日开工建设,届时,连接颐和园和朝阳公园的北环水系将实现“水清、岸绿、流畅”的目标。
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北京绿化覆盖率由36.5%提高到了42.5%,人均公共绿地由8.7平方米增长到11.8平方米。完成颐和园耕织图、天坛神乐署等文物古迹的恢复工程。
北京城,正向“宜居”城市大步进发。
案例研究
16分钟跑完27公里“机场快线”五大新看点
2005年12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北京市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工程项目核准申请。
本项目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采用直线电机车辆制式,线路起点为东直门,终点分别至首都机场2号和3号航站楼,全长27.3公里。线路在东直门站与地铁2号线、城市铁路换乘;在三元桥站与地铁10号线换乘。全线共设4座车站和一座车辆基地,最高运营速度100公里/小时,东直门至首都机场间运行时间为16分钟。
项目建成后,将为首都国际机场的航空旅客提供准时、方便、快捷、舒适、高效的交通服务,将建立起连接市区与首都机场的快捷交通通道,促进城市交通综合体系协调发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提供高水平的交通供给,为保证首都机场总体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场轨道交通线的建设,要求项目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服务水平,体现科技含量,定位于提供安全、快捷、准时、舒适的交通服务,形成一条满足奥运交通需求的高质量的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连接通道。
机场线的几个特点:
一、我市首次采用直线电机车辆制式。
直线电机是将旋转电机的转子和定子分别设置于车辆和线路的一种牵引方式,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线路适应性强的特点,同时噪音和振动影响都要好于传统的轮轨车辆。机场线线路大多经过城市建成区,选用直线电机车辆,尽可能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运行安全、快捷。
基本实现城市中心区和首都机场之间的点对点运营;车辆最高运行速度将达到100公里/小时;从东直门至T3航站楼运行时间只需16分钟。
三、为航空旅客提供方便的出行条件。
东直门设置城市候机楼,将提供登机和行李托运手续的办理服务,为航空旅客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方便首都机场T2和T3航站楼之间旅客的换乘,两个航站楼之间设置了联络线,并将实现贯通运营,大大方便旅客中转换乘;线路在三元桥站与地铁10号线平行换乘,与奥林匹克中心区域相连,为奥运会提供快捷交通服务。
四、人性化设计,乘坐舒适。
五、车辆内饰将充分考虑宽敞舒适,提供航空化服务。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