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声名鹊起的新加坡“淡马锡”———淡马锡控股公司,投资和控股成绩斐然,渗透于新加坡经济的各个角落,从电子行业到交通运输业,甚至地方性的动物园都有其踪迹。新加坡10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它竟然涉足了7家。 根据估算,“淡马锡”所持有的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市价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近一半,可以说是几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淡马锡”却堪比我们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一个“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控股公司”。(1月12日《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
“淡马锡”的成功奥秘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和企业均确立了自己的正确定位。
虽然根据宪法规定,淡马锡的董事会成员以及总裁的任免还必须由总统批准,定期报送财务报表必须报送财政部审阅,除此之外,政府则只在关系“淡马锡”某个关联公司股份的并购和出售的问题时参与企业决策,其他经营管理一概不介入,始终坚持把投资和控股作为始终不弃的两大任务。
“淡马锡”9名董事会成员中除1~2名执行董事外,其余董事都是独立董事、外部董事。代表了政府出资者的利益政府部门的董事,不在“淡马锡”领取薪酬,其薪酬由政府支付。董事会拥有聘请或解雇总裁的责任和权力,以及制定总裁的奖励方案的权力。这既保证了对董事会必要的监管,又利于董事会保持独立性,确保管理层的高效运作。
“淡马锡”重在投资与控股,不干预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在母子公司关系上实行“积极股东”的管理原则,即“通过影响属下公司的战略方向来行使股东权利,但不具体插手其日常商业运作”。“淡马锡”和其他的投资者行使权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及时完整的财务报告。对旗下企业的工作重点放在建立企业价值观、企业重点业务、培养人才、制定战略发展目标、盈利增长等宏观工作上。旗下公司董事会的构成,基本上是政府公务员与民间企业家各一半,或者4对6的比例,保证企业既不失去投资者当有的监控,也不至失去市场竞争活力与运营效率。淡马锡与属下公司的关系只是商业利益关系,而非传统意义的上下级关系、行政隶属关系。这为确立子公司的市场主体定位,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这几个方面,可以说在关涉“淡马锡”法人治理的三个层面———政府、企业、旗下子公司上,有效确立了各自的定位,解决了投资者缺位和企业缺少独立性的双重问题,让“淡马锡”能够在国家全资控股的背景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严格遵循商业原则的私人公司”。我以为,这正是“淡马锡”的成功之所在。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是对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中国的一个极大挑战。无疑,在这方面,“淡马锡”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北陵(重庆 作家)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