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个股点评_个股风云_股票频道 > 地域板块
陕西: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确保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时间:2006年01月13日14:47 我来说两句(0)  

Stock Code:1A0001
     (行情-论坛)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上海万得资讯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陕西是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都在农村。
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陕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为此,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陕西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剖析了影响农民增收工作的机理性因素,旨在探寻建立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陕西农民增收的历史状况及现实特征分析

    农民收入问题,是农村经济的核心。研究农民增收的历史规律和现实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陕西农民收入增长演变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陕西农民收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增长阶段。 2004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6.5元,较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加1732.9元,年均增加66.7元,年均增长10.7%。剔除价格因素后,2004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78年的3倍,年均增长4.4%。

    回顾20多年来陕西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1978年-198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以很快释放,整个农村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良好局面。1985年末,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95.3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2%,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实际增速仍达到9.7%。

    第二阶段,时间1986年-199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村开始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农民依靠量的增加从土地及农产品中获得更多利益已经比较困难,抑制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势头,农民收入增长趋缓。1992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558.8元,比1985年增长89.2%,年均递增9.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与1985年持平。

    第三阶段,时间1993年-1998年,为稳步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构想,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199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6元,比1992年增长1.5倍,平均年递增16.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2.3%。

    第四阶段,时间1999年至今,为徘徊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农民收入的增长进入了徘徊阶段。2004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866.5元,比1998年增长32.8%,年平均递增速度只有4.8%,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速2.2%。

    (二)陕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

    1、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度上升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990年,陕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88.1元,占同期纯收入的16.6%。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加,农业收入已不再是农民收入的唯一来源,劳务收入则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04年,陕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90.1元,比1990年增长了近7倍,平均每年增加43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5.8%,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快6.4个百分点,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6.6%提高到2004年的37%,提高了20.4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支撑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990年,陕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14.1元,到2004年达到了1028.3元,增长1.5倍,其中农业纯收入由1990年的373元增加到2004年的843.4元,增长近1.3倍;非农产业纯收入由1990年的36.2元增加到2004年的184.9元,增长4.1倍,非农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可见,农村经济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为陕西农民收入的增长拓宽了新的空间。

    3、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2004年,陕西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1475.8元,比1990年的297.7元增长4倍,年平均递增12.2%,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快2.8个百分点。现金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79.1%,比1990年的55.6%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纯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4、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保证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4年,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1640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1822.6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021.3元,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045.7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4倍、2.4倍、2.6倍和2倍。同时,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4年,农村拥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户数占5.5%,比1990年增加了4.5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户数占27.7%,比1990年增加了6.1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户数占53.9%,比1990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户数占12.9%,比1990年下降了13.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是加快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

    5、国家的稳农及惠农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中央政府决定,在短时期内取消农业税,破天荒地给几千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从减负方面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贡献。2004年,陕西农民人均农业税费支出只有30.9元,比上年同期就下降了34%,是历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省政府决定2005年起全面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税和特产税,由此全省将免征税收8.4亿元,同时,省级财政预算还安排各种支农资金12.1亿元。这些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也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2004年,陕西省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收入人均5.24元,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三)陕西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及西部的位置

    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866.5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陕西比全国人均低1069.5元,不足全国的64%,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27位,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一直比较靠后。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较1978年增加2802.4元,年平均增加107.8元,陕西平均每年比全国少增加40.8元;26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幅达到12.6%,陕西则比全国的增速慢1.9个百分点。

    在西北五省区中陕西位于第四位,只高于甘肃省;在毗邻的省份中,除甘肃外,陕西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低;与西部十二个省、市、区相比,高于甘肃、云南、贵州和西藏,位居第8位,比西部收入最高的内蒙古低739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2004年,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66元,陕西仅是上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6.4%。

    二、陕西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诊断

    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增收工作也存在种种问题。

    (一)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束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

    2004年底,陕西省人均耕地只有1.6亩,耕地少且水利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等等诸多问题,使陕西省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少,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各级政府为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做了很多工作,农民收入也在逐年稳步的提高,但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使得农村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陕西省农民增收的难度。

    (二)农户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偏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大,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的质量和速度

    我们把农民收入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四大块进行分类分析可看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2004年占92.1%,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由1990年的78.1%降到2004年的55.1%;工资性收入比重由1990年的16.6%上升到2004年的37.0%,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的降低及工资性收入比例的提高,保证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收入不断稳定地提高,降低了靠天吃饭的依赖程度,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可发现,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偏大,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较小是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到2004年底,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为68.4%,而第二产业收入占3.1%;第三产业收入占14.8%,远远不及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而农业生产不确定性相对于非农产业大,因此今后二、三产业如果有更大更好的发展,那么农民收入的稳定性提高,收入也会更上一层台阶。

    (三)农村产品的工业化、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

    目前,陕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和综合性批发市场的发展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和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不足。农产品不能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仅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输出,农民难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二是引导不足。由于农村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分析能力弱,更不具备研究和开发市场新产品的能力,缺乏产业化组织的引导,农民在结构调整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容易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跌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加大;三是龙头企业、优势品种不突出。陕西省目前缺乏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大的龙头企业,农产品缺少能叫响的优质品牌;四是地方特色产品特而不优,优而不强,难以形成增收合力。

    (四)农村内部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1980年,陕西省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1857,属绝对平均区域内, 2003年为 0.3330,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基尼系数提高了14.73个百分点,期间从“绝对平均”跨过了“比较平均”、“较为合理”的区域,已经到了“差距过大”的红灯区边沿上,说明农民收入在增加的同时,差距也在拉大,不合理因素正在显现,且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越来越高,所占人口比重下降,低收入户的平均收入越来越低,所占人口比重增加。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随着改革的深化,这一差距又趋逐渐扩大之势,1995年之前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相差在3倍以下,到1995年后则增加为3倍以上,到了2004年则为4.01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愈来越大。乡村内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问题所在。

    (五)城镇化进程低,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就陕西省而言,小城镇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如:发展缓慢、性质相似、基础设施 “小而全”、城镇建设无特点、缺乏地方主导产业等等。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差,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据统计资料,2004年,陕西省城镇人口为总人口的24.7%,乡村人口为75.3%,同期全国城镇人口为总人口的27.9%,乡村人口为72.1%,陕西省的城乡人口比例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调整任务还很重。据有关部门统计,陕西省2003年共有小城镇862个,镇均人口为 2.25万人 ,人口规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4万人。

    (六)陕西省地方经济发展不快,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地方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快,意味着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多,各方面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增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提高,相应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快,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可见,农民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依附性,两者具有同向性、联动性。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883.51亿元,居全国22位次,从而影响了陕西省农民收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难以获得较快速度提高。

    三、影响农民增收工作的机理性因素剖析

    目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较多,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因素

    政府涉农政策的制定与取向对农民增收具有直接地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目标性。据调查,2004年,政策性因素给农民带来的直接政策性收入人均达到 22.2 元,对农民增收贡献达到11.6 %。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刺激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体现在六个字:多予、少取、放活。

    从“多予”方面看,一是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倾斜力度加大,社会反哺农业的能力增强。从统计数据看,1996年,陕西省 支农支出131105万元,到2003年,这项支出迅速增加到290733万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开始实施了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种子补贴、地膜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转移收入。据抽样调查,2003年陕西省农民人均获得退耕还林还草补助24.05元,2004年进一步提高到26.09元,2004年农民人均获得粮补5.24元。另外,农民还获得了一定的土地征用补偿金,2004年,这一余额达到人均18.02元,比1996年翻了两番;三是各级政府除正常的财政支农支出外,还从农村信贷、农村扶贫、农村医疗、农村教育、农村环境等多方面制定新的利农政策,有的新政策已进入试点、推广阶段,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少取”方面看,主要的政策是税费逐年减少,并从2005年全面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所有农业税、特产税,另外,陕西省还大力治理各种对农民的乱收费现象,不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制度上、源头上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对农行政干预,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工作松绑加油。从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陕西省农民人均农业税支出比2003年下降了15.99元,下降34%,各种收费支出人均4.84元,比2003年下降了20.1%.从2002年开始的税费改革后,基本上取消了集体提留和摊派,仅这一项减轻农民负担人均20元以上。

    从“放活”方面看,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主要包括: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启动了以乡镇机构改革、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多方面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控制耕地承包规模;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等等。如果说,“多予”、“少取”解决了农民增收的外部条件,那么“放活”则解决了农民增收的根本内因问题。

    政策性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农资金比重偏低,增速与财政收支不同步。以1996年―2003年为例,财政支农资金增长了1.2倍,而财政收入增长了1.6倍,财政支出增长了2.4倍;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重分别从19.4%和10.8%下降到16.4%和7%,换句话说,新增财政收入与支出中用于支农的明显不足。另外,还有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利农政策落实到位不理想,有难度,如各种补贴政策、乡镇机构改革、乡镇财政、农村教育、医疗保险、农村金融、农村扶贫等多方面惠农政策或改革能否稳健推进,达到预期效果,并且这些政策是否具有长效性,都备受人们关注。

    (二)市场因素

    市场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结果表现在两点:一是,在农村市场发展过程中,农户生产的产品更多地通过市场转换成商品,从而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1996年―2004年间,农户主要农产品中,粮食商品率从21.4%提高到34.3%, 蔬菜商品率由45.8%提高到64.6%,水果由68.2%提高到75.4%,猪肉由7.6%提高到83.2%,禽蛋和奶类均由不到80%提高到90%以上。商品率的提高,反映出农户生产已由自给化状态转向社会化、商品化状态,是农村产业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二是,在产品商品率提高的基础上,农户货币化收入(即现金收入)大幅增加,使得增收质量进一步增强。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2004年间,陕西省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由558.2元增加到1475.8元,增长了1.6倍,远远快于纯收入的增速(纯收入增长60.2%),现金纯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从47.9%提高到79.1%,提高了31.2个百分点。

    价格是市场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直接的表现。价格从两方面对农民增收产生明显影响:一方面,农、牧产品价格提高能够有力刺激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反之亦反。据有关专家测算,1999年与1996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和粮食收购价格总指数分别下降了23.1%和24%,1997年至1999年,粮食价格的下降使农民人均减收40元,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为负15%。2001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反弹,当年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近年来,国家采取粮食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种粮农民的利益,特别是2004年,粮食价格、肉禽蛋奶价格都比上年大幅提高,从而使农民收入比上年净增191元,增长11.4%,创近8年新高,这其中,价格因素就贡献了5.1个百分点。可以这样说,只要那一年粮食价格与牧业产品价格提高,当年农民收入就增长势头良好,价格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收入增减的趋势,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具有半壁江山之效。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产品价格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度,体现出了价格对增收的负向性。这一点在2004年表现得最为突出,据对农民家庭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购买化肥价格比上年上涨了23.7%,农用薄膜价格上涨了23.6%,当年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支出比上年增长了28.4%,远高于家庭经营收入和纯收入增速。另外,水、电费及一些涉农服务收费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生产资料及服务性价格上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农民要么减少购买量,从而减少生产投资,直接影响生产后劲;要么保证必要的生产投资,从而直接增大生产成本,抵消收入,降低了生产效益,甚至可能导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市场对农民生产、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理论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了农民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农民生产什么,才能增产又增收。但在实践中,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渠道不畅,农民相对于市场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出现了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滞后,从而造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成效不明显,甚至失效的结果。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民增收的有利作用,除农民自身的因素外,政府应当做更多的工作,如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在稳定粮价的同时,稳定生产资料价格,建立健全农村各类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在市场信息,市场服务方面帮助农民认识市场,进入市场,运用市场,使农民能够通过驾驭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三)产业因素

    产业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打破了过去农业一“股”独大的格局,呈现出收入的多元化。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有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收入,在家庭经营内部,非农产业收入也有较快增长,比重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反映,1996年―2004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196.7元增加到690.4元,增长2.5倍,年均增长17%,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翻了一番多,非农产业收入增长了43.1%,比农业收入快了32.5个百分点;二是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据抽样调查资料,1980年―1990年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加38.8元,增长14.1%,1990年―2000年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加91.4元,增长10.5%,2000年―2004年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加105.7元,增长6.6%。从三个阶段数据看,虽然增长速度在阶段性下降,但年均绝对增加额却在大幅增加,说明农民增收的“步”幅明显加快。这三个阶段,也是陕西省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过程,产业化的发展与农民增收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农民收入伴随着产业化发展获得快速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化发展,打破了农民收入依农依粮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农民收入表现出稳健增长之势。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陕西省农民收入表现为以农为纲,农又以粮为主,收入渠道固化,基本依靠农业一业支撑,农业又基本靠天决定,丰年增收,灾年减收,收入极不稳定。随着农村改革深化,陕西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区位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使农村粮食、牧业、果业、蔬菜、林业、药材等多业并举齐发展,同时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使农民收入进入多元化新阶段,保证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陕西省农民人均农业以外的收入达到1023元,比1996年增加了621元,年均增长12.4%,其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4.8%,比1996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农业外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

    从目前陕西省产业政策及产业化发展状况看,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产业战略化选择中,过份重农,轻视农村二、三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对农村三大产业的统筹性不够;其二,目前农民生产成本过大,制约农民增收效果,表现在涉农服务收费高,农资价格上涨太快,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太慢,增产不增收现象依然存在;其三,产业结构调整初级化特征明显,产业化经营未形成强大的合力,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偏少,特别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更少,产业化发展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都需要健全、改进、理顺。

    (四)人力资本因素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也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人的问题主要是素质问题,素质决定着观念,决定着就业,决定着收入的发展方向。从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人口因素对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文化程度高低与就业率和收入增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以2004年为例,识字很少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均收入水平不到1640元,而高中文化程度的达到2021元,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达到2237元,差距在1.3倍左右。文化程度越高,就业率就越高,从而带来更高的就业收入,这一点从工资性收入就有所反映,小学程度的劳动力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592元,而大专以上的则达到1065元,双方相差80%左右。

    第二,家庭人口负担重则收入低,反之则反。2004年,单身或无孩夫妻的家庭,人均收入为2748元,夫妻一孩的为2290元 ,而夫妻多孩的家庭人均收入只有1678元,差距显而易见。

    第三,从劳动力转移情况看,16―30岁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转移多,转移快,就业好;文化程度高的就业率高;男劳动力比女劳动力转移多,就业好。转移地与收入有直接关系,转移到东部地区的收入高达6020元,转移到西部地区的只有5395元,转移到直辖市的收入高,转移到县一级城市的收入则相对较低。从转移的行业看,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农村劳动力多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等部门,劳动强度大,收入都较低。

    从当前陕西省农村的实际看,要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还有相当难度,至少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高中以上程度更是偏低,只占到8%左右,农村教育收费不规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新负担。调查资料显示,1996年,陕西省农村人均文化教育费用支出98元,到2004年,这一支出达到260元左右,增长了1.7倍多,其比重占到当年纯收入的13.9%。

    另一方面,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组织化程度低。据抽样调查,在外出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占到三分之一多,没经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就业就表现出盲目性、低效性。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据抽样调查,依靠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实现转移的只占到8%左右,绝大部分是自发或亲朋介绍。实现转移后的劳动力,在就业、待遇、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并且要长效。

    第三方面,农村人口医疗、社会保险机制缺乏,使得农村看病难、看病费高的矛盾突出,制约着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反映,2004年,农民人均医疗费用支出118元,占到当年纯收入的6.3%,比1996年增长了1.2倍,远远高于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若遇大病,农民更是无从对应,往往造成一病致贫,甚至倾家荡产的结局。医疗支出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解决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立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政策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搞好城乡统筹发展。

    (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钱进人出”的问题,即资金流向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减少农村人口。

    目前陕西农村劳动力在有序转移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农民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城市“壁垒”太高、城乡就业政策不平等。我们认为,缓解并铲除障碍的具体措施是:尽快改革陕西省农村教育和培训投入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努力探索适合陕西省情的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现有陕西技校、中专、职业学校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适合陕西省农民需要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地;在技能证书、劳动准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促进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和法规。当前,还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异地转移,健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城乡一体化,产权一体化,价格一体化,统一户籍,同工同酬,同一社会福利和教育,统一财税、金融等等。

    (二)建立小城镇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城带乡,城乡联合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和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以小城镇建设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再创农村非农产业辉煌,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营造更多就业空间。

    小城镇建设必须与产业化经营发展相结合。政府应加大对各地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集中发展,建立大批乡镇工业小区。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发育要素市场,逐步打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为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创造条件。同时,要紧密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产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同步并举。要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尤其是要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体系,在小城镇中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心,农业产业化的信息、金融、技术服务中心,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要不断完善和调控土地政策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控制政策、城市居住和住房标准政策、社会保障账户管理政策、劳资关系调节政策、国家行政分权和财政收支政策,强化对居民兼业的管理,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平稳实现。

    (三)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县富民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不足,90%以上的区县财政收不抵支,基本上靠转移支付维持日常运转,因此,必须建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们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应通过宏观调控,重点解决好战略思想问题、人才问题和资金问题:

    首先,必须树立工业兴县的战略。仅仅依靠农业难以强县富民。区县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同时,要尽可能延长生产链条,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同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业对原料的地域性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加工业更多地成为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要给县级适当放权,使其能够制定出因地制宜的优惠引资政策。

    其次,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待遇最能吸引人才”。国家的工资待遇政策应该向基层倾斜,逐步缩小大中城市与县域的人才待遇差距,吸引更多的人才走向县域经济发展的行列。

    第三,国家财政资金应该向县乡倾斜,支持县域的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县域的产业发展。同时,应该逐步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税收、工商、金融体制,使其更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财政对农业支持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必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取消农业税,彻底解决“少取”和“放活”问题之后,必须解决“多予”问题。应集中各种支农资金,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扶持。

    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充分利用陕西省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积极推广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并将其做精做大,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确保把农业的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

    二是增加农产品产出量。种植业规模是有限的,提高产量只能靠良种的推广和化肥投入的增加。同时,必须搞好农村水利、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控制的目标,是在“无农不稳”和“谷贱伤农”之间寻求平衡点,核心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农民源于农业经营的纯收入。因此,必须保护农产品价格,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贸易,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加农户等形式的农工商联合企业,降低农业风险,减小农民农业收入的波动振幅。同时,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改革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的补贴,逐步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发展规模经营,依据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升级。

    四是控制农资价格。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价格主要由国家控制,粮价带有明显的“计划性”,农资价格虽然由国家管理,但价格往往是市场化的,农资价格带有明显的“市场性”,最吃亏的是粮农。近年来,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并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由于资金总量有限,收益面和收益强度难以两全,农资价格的上涨使得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大力支持农资生产企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有效控制农资价格。

    五是必须建立长远规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陕西省已经在部分县进行了合作医疗改革试点,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县两级财力拮据,难以拿出配套资金。建议争取中央财政更大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尽管国家推行了多年的农村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城市教育是国家办,农村教育主要靠农民。国家教育资金必须逐步向农村倾斜,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第三,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陕西各地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陕西省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共找到 1,045,466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关注2006年铁路春运
·大陆赠送台湾大熊猫
·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
·李宇春发单曲张朝阳捧场
·MOP收购DONEWS
·2005年经济回顾
·东风标致206正式下线
·春节晚会
·2006达喀尔拉力赛
·湖南人禽流感病患者病变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