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李云路 吴琼 邓卫华
正如事先所预料的,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大大高于2004年320亿美元的顺差额,为历年之最。进出口额也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值,外贸总额已稳居全球第三。 面对令人欣喜的外贸“成绩单”,中国需要冷静面对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激增的高额顺差。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显示,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2亿美元,增长17.6%。顺差达1018.8亿美元。
外贸顺差的快速增长引发了种种忧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对媒体表示,不断的上升的贸易顺差也将导致外汇储备猛增加、国内资源流失浪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升值压力、加大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尤其是美欧贸易摩擦等隐患。
贸易顺差的出现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结果。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外商投资增加、宏观调控政策下一些产能过剩、民营企业在出口的发展壮大等是顺差产生的原因。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说,虽然2005年的贸易额增加了,但并不表明中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实质变化,也没有显示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了,更不能说明中国的竞争力提升了。
由赵玉敏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1995年-2004年,中国国内企业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在不断下降,而外资企业对贸易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出口的产品种类也多集中在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地端,缺乏自主品牌,只能以廉价劳动力换取微小收益。
她指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一定的顺差起到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且,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或是逆差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面对顺差这把‘双刃剑’,既不能盲目乐观,甚至一味追求顺差;也不能非要立竿见影降地降低顺差。冷静、理性、自然地看待顺差应该是最正确的态度。”
针对国外舆论认为的中国产品出口优势来源于人民币被低估,赵玉敏说,中国近十年的汇率一直很稳定,去年的汇率变动更没有给出口更大优势,因此一些国家将中国的贸易顺差归咎人民币汇率是片面和不合理的。 众所周知,中国发展贸易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贸易大国,而是贸易强国。让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好地走入国际市场,追求贸易进出口的相对平衡才是中国外贸出口的目标。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外贸不平衡状况。
专家建议,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一要避免一些产业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费来支撑经济高增长的方式;二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有利时期,不断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三要提高中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事实上,中国这几年正充分利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加快国内产业结果调整,发挥中国产业比较优势,努力提高产业整体实力;2005年,中国调低了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力度有所降低;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进程也在加快,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在出口产品中比例逐年增大,出口在全年的增幅并不耀眼商务部统计,05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2.5亿美元,增长31.8%,比总体出口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而纺织品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增幅并不耀眼。
与此同时,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步伐也在加大,以纺织品为例,中国纺织企业正积极寻求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配制纺织品生产和出口要素,以减轻欧美设限压力,同时完成纺织产业升级换代。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预计,2006年中国贸易总量同比将增长15%,贸易顺差不会超过2005年。根据宏观经济季度分析模型,2006年全年中国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进出口增速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