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已经结束,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签订的合同数量很少,而且多数是有量无价的空合同。既然它们在国家发改委的组织和协调下都未能就电煤价格达成一致,以后就只能根据市场行情进行交易。 在此之前,煤炭交易中长期存在“计划价”和“市场价”,而以此次会议为标志,“市场价”将正式占据完全主导的地位。
但在电力市场,“计划价”仍是主流,政府仍然对电价进行指导和控制。2005年发改委4月发布的《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中还明确规定“销售电价实行政府定价”。电网企业向终端用户销售电能的价格既然定死,它们就不太可能调整向发电企业购买电能的上网电价,“竞价上网”也就难以普遍实行,目前上网电价主要还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价格机制改革就像水管中的水,管口一旦被抓住,水流就不可能顺畅。
因此,发电企业开始诉苦,去年煤电没有及时联动,发电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今年煤价已经放开,政府也应该放松对电价的控制。
这其中的逻辑不言而喻:放开管制之后,才能形成“市场价格”。但实际的过程可能正好相反:“市场价格”在“计划体系”之外形成,然后“计划价格”逐渐失去意义,管制逐步取消。煤炭产业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国家其实一直都要求电煤价格保持稳定,也就是遵从政府指导价。但煤炭的“市场价格”一旦形成,行政控制就逐渐失去效力。2003年的全煤会上,煤炭企业断然拒绝电力企业“价格不能改变”的要求;然后发改委2004年做出改变,允许每吨上涨12元;2005年继续退,允许8%的涨幅,价格更有弹性,但仍然有控制;但“市场价格”的“诱惑”使包括国有重点在内的煤炭企业突破了8%的限制,向“市场价格”靠近;这才使发改委在今年将所有限制都取消,虽然还有采取临时干预措施的规定,但实际已经难以实行。
政府部门出于稳定的考虑,不会轻易做出变革,因此,市场往往走在政策之前,“市场价格”显示力量之后,才可能被普遍采用并最终被政府认可。
如果水管里的水压很大,管口就难以被抓住,这就是煤炭价格放开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距就是水压。
现在的电力市场,“市场价格”还没有充分发育,但已经萌芽。国有电力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它们是“计划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发电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还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电力市场交易的主体和形式比较单一,“计划体系”之外的市场没太多份额,因而“市场价格”缺乏充分发展的基础。但在需求长期增长的形势下,投资电力建设的主体会更加多元化;发电企业直接向终端客户售电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这些将成为“计划体系”之外的力量。
煤炭产业价格放开对电力“市场价格”将起到推促作用,因为这使电力供应的产业链已经部分脱离“计划体系”,原来体系之内的电力企业不得不考虑更多体系之外的因素。既然已经失去通过政府控制上游而获得成本补贴的权利,电力企业就会要求其他方面的权利。一直对利润分配不满的电网企业不能要求售电价格放开,但会推动竞价上网,这样在电力富余时能获得较低的上网电价;而经营情况较好的发电企业也愿意接受,它们可能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并且可能在电力紧张时报出高价。煤炭价格放开将给电力产业带来深刻的变化,不只是几次煤电价格联动。从上游到下游,水就是这样流动的。
可以预见,几年之内上网电价的“市场价格”就有可能形成,推动价格机制的调整,并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售电环节的改变,就像煤炭产业发生情况那样。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