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上海房地产网站,近来每天的商品房成交量稳定在七八百套左右,相当于去年宏观调控出台时的3月份水平。舆论普遍认为市场转暖迹象明显。然笔者忧虑的是,成交的商品房含金量不够,这个含金量是指住宅产品的市场化含量。 谓予不信,请看数据:
    从去年12月中旬以来,连续4周,商品住宅(不含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政策性住宅)占整个商品房成交量的比重分别为26.4%、32.6%、28%、38.5%。而非完全市场化的动迁配套房比重达到了50%左右,并且动迁配套房往往占据了当周销售排行榜的前五名。非居房(商业和办公楼)比重则为20%左右。
    毋庸置疑,市场“主角”应该是商品化住宅,这体现了市场的成熟度。按照中国国情,目前合理的比重是商品住宅应占销售总量的70%。时下动迁配套房取代商品住宅成为销售主力,这反映了商品住宅市场目前还没有走出困境阶段。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各个主体是互相制约的。政府不可能硬性定价,发展商不可能操纵市场,购房者也不可能实现没有消费能力的置业。现在提倡和谐楼市,那么住宅商品化与社会化保障机制如何协调,市场要作出合理的回应。
    尚不能断言,消费结构正在离开完全市场化机制。但购房信心指数降低是事实,消费环境不尽人意也是事实。破冰之旅中迈出关键一步,笔者认为是改善消费环境。减轻自住市场消费者的税费负担,使购房者重拾信心。目前全市商品住宅可售量已超过1000 万平方米,按时下每周20万平方米左右的商品住宅销售量计,倘若没有开发增量,也要消化整整一年。看来,商品住宅面临销售危机不是危言耸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