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头五年,是常州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常州市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主动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规模逐年跃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运行质量逐步改善,工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规模跨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常州市工业经济总量在“九五”期末登上千亿元台阶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3年首次超过2000亿元,2005年又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经济规模从1000亿元扩张至2000亿元用了5年时间,而从2000亿元跨越到3000亿元仅用2年时间。2005年,全市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400亿元,比“九五”期末扩大了1.7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0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3年内又迈上2000亿元台阶,预计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超越2500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8倍。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标志着工业经济已经跃升至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二、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五”时期,常州市工业总体呈现了加速增长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历经了国家宏观调控、铁本事件等考验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五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幅达到23.4%,比“九五”期间高出14.8个百分点,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预计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继续在25%左右的高位运行。随着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0.3%上升到2004年的53.1%,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由53.4%上升到58.1%,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多元经济呈现新格局
    “十五”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加速推进,常州市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与“九五”时期相比,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则迅速成长,三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依靠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烈的发展意识,已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中,国有、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已由“九五”期末的31.7%下降至6.7%,下降了2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所占比重较“九五”期末提高2个多百分点,达到21.7%;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已达三分之二,比“九五”期末扩大了25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经济份额由“九五”期末的9.6%迅速膨胀到38%以上。
    四、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常州市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五年中,全市重工业以年均26.4%的速度快速扩张,增幅超出轻工业8.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已由“九五”期末的38.9:61.1转变为31.1:68.9,重工业比重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四六”比例格局。随着工业结构的加速演变,工业主导产业的集中度继续提升,经济地位进一步突出,支撑作用有所增强。在2005年全市工业产值中,产值列前五位的五大行业所占比重由“九五”期末的53.5%上升至56.0%,提高了2.5个百分点。特别是化工、冶金行业异军突起,经济份额逐年扩大,至2005年11月,两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均已提高至15%左右,分别较“九五”期末上升了3.5和7.2个百分点。
    五、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
    “十五”以来,全市工业坚持集约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依托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至2004年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1家,比“九五”期末增加166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92只,比“九五”期末增加598只;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企业技术中心6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3家。五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全部工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0%上升到32.3%,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超过三成,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份额超过四成。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1.6%,比“九五”期末上升了4个多百分点;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列全省第二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六、竞争实力得到新提升
    “十五”时期,常州市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提升常州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品牌辐射效应,通过资本运作、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手段,造就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足的企业集团。2004年,常州市有13家企业集团进入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行列。2005年,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预计将达30家左右,数量是“九五”期末的5倍。随着企业实力的壮大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常州市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较高知名度的产品不断涌现。截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14只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6件, 250多只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居前20位,100多只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榜首,特别是单缸小功率柴油机、电力变压器、掌上DVD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
    七、运行质量取得新改善
    “十五”期间,常州市工业呈现出效益增长快于销售增长、销售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440亿元,实现利税15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9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倍、1.7倍和2.7倍,年均增幅达到23.9%、21.5%和30.2%。五年来,广大工业企业更加注重经营素质的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 2005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4.0%,比“九五”期末提高近50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9.8%,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8.9%,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9%,分别提高了0.6个、8.8个和0.6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达到2.2次,加快了0.4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9246元/人,增长了1.3倍。与此同时,工业要素生产效率进一步上升,与“九五”期末相比,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产值提高了近五成,实现利税提高了三分之一。
    八、合资合作获得新成效
    “十五”以来,常州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努力为外商投资企业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均有明显突破。目前,累计已有美国亚什兰、日本东芝、韩国现代等3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常州市。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常州市工业企业更加注重引进技术,以及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通过多种形式与国际产业巨头开展合资合作,在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等地已崛起了一批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为主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随着引资规模的稳步扩大,外商投资经济在全市工业经济结构中所占份额逐步提高。“十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三资企业数达520家,比五年前几乎翻了一番,资产规模扩大了1.5倍,经济总量扩大了2.2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份额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在积极实施“引进来”的同时,常州市工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全市新批境外企业数量和投资额有显著增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较“九五”期末增长了1.4倍,新科电子集团连续几年名列全省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第一名。
    “十五”期间,虽然全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好业绩,工业化进程在种种矛盾和不利因素中加速推进,但也不可否认,长期积淀下来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某些方面的矛盾和缺陷还有加深的趋势,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中,常州市工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甚至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局面。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三大新兴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也仅为15%左右,辐射和带动能力都较弱;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项目偏少,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缺乏产业“巨人”仍是常州市工业发展的一大“软肋”;三是工业经济高增长、低质量,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缺陷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