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煤价格放开后的首次电煤价格协商日前“无果而终”。刚刚在济南结束的2006年度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上,煤电双方经过10天艰难谈判,最终未能就电煤价格达成一致,煤炭企业自认为并不过分的涨价愿望未得到电力企业的认可。
    截至11日12时,“全煤会”共签署煤电合同量3.48亿吨,比去年下降17%;其中,大唐、华能、华电、国电、中电投这五大发电集团共签署煤炭合同量1.39亿吨,比去年下降28.4%。在价格问题上,五大电力巨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回避,没有和煤炭企业签署一份有价格的合同,造成合同签署有“量”无“价”。
    完善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是中国今年价格工作的重点之一。自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宣布放开电煤价格后,2006年的电煤走势一直备受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煤价的变化影响到火电、钢铁等高能耗产业;另一方面,此次放开电煤价格的大背景是国家要逐步理顺资源价格。此番煤电价格协商的僵局结果多少让业内人士有些失望。
    电煤价格博弈属于历史问题。由于煤炭行业较早进入市场,因此对这次电煤价格改革反应比较灵活,虽然煤炭企业承认电煤与市场煤有差距,涨价不能一步到位,但仍希望由市场主导价格。相对而言,中国的电力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受国家控制。因此,煤电博弈陷入僵局已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体制的碰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冯飞提出,解决电煤价格之争的根本出路是消除体制性障碍,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尽管这一过程较长,但如果这些体制性障碍不消除,煤电之争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说:“不管是博弈还是相持,中国电煤价格改革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再难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虽然电煤价格开放后煤炭企业涨价的期望很高,但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21.7亿吨左右,而预计全年煤炭供应将达22亿吨。供求关系决定,整体上电煤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
    对于目前已陷入僵局的电煤价格协商,煤炭业内人士李朝林建议,在制定电煤定价时可采用折中式定价法,即根据05年计划电煤和市场电煤的销售数量比例,结合计划电煤价格和市场电煤价格的高低,再考虑相关的一些影响煤炭价格的因素,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基础煤炭销售价格。此外,批零式定价、供求式定价、竞争式定价、成本式定价都是可以参考的办法。
    他认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方式,都要保持2006年电力煤炭销售价格的总水平在相对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上涨。
    “悬空”合同意在二次煤电联动?
    “这次签下的重点电煤合同少得可怜,也许会加速第二次煤电联动的出台。”在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结束之后,部分煤、电企业参会代表私下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但这是否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呢?
    国家良苦用心被误读不过,在本次煤炭会前夕,国家放开了电煤价格,似乎被一些煤炭企业误读为“涨价”的信号。
    就在2005年11月1日的“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上,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赵生龙曾表示,2006年全年煤炭价格水平将基本与2005年四季度相当,市场将出现优质煤供应偏紧和低热值煤过剩并存的局面。兖州煤业(行情,论坛)总经理杨德玉当时也称,2006年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可能出现煤炭供过于求的局面。
    正是出于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分析,国家希望借这个有利时机,平稳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煤电两大行业的电煤双轨制问题。“在保持电煤价格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取消2004年底出台的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由煤电双方自主确定交易价格”。
    不过,多数煤炭企业过于兴奋,“放开价格”后就齐声喊涨,这令国家有关部门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因此,有关部门又在本次煤炭会召开之前,特地给电力企业提个醒,“放开煤价,电力企业也不要寄希望于煤电联动”。
    了解到,国家的本意是希望电力企业能在与煤炭企业的谈判中尽量稳住煤价,而非更多地考虑有途径消化成本,在煤价上妥协退让。
    但这却被一些电力企业所误读。“国家放开电煤价格,却不放开电价,那我们还能干啥呢?”一位电力企业的负责人愤愤地说。两种体制碰撞的苦果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在会后公开称,双方僵持的真正原因已不是价格方面的问题,而是两种经济模式的碰撞,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在煤炭上的碰撞。
    对于煤炭方面的这种说法,某发电集团燃料公司的高管没有反驳,只是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原因很复杂。”
    而一些电厂的采购人员说得就比较直接一些,“不就是希望把事情拖着,最后寄希望于国家干预呗。要么限制煤价,要么煤电再次联动,把电价涨上去”。
    一位电厂采购经理显得比较激动:“这确实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碰撞,你想,煤价市场化了,而电价却受到国家的管制。虽然出了煤电联动政策,谁都知道去年煤价的涨幅绝对不止5%,11月份该进入第二个联动周期了,然而国家却迟迟不批联动。”
    由此分析,“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是部分煤电企业认为本次重点电煤合同不能顺利签下的主要原因。
    煤电二次联动会很快出台?
    要解决所谓的“体制”问题,煤电价格的顺利联动无疑是个关键。
    按照国家在2004年年底出台的煤电联动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就相应调整电价。
    不过,规定还要求,居民电价、农业电价、中小化肥电价要保持相对稳定,一年最多调整一次。因此,自从去年5月进行了第一次联动后,进入11月份的第二个联动周期,国家并没有如电力企业所愿,再次调整电价。众多电力企业判断,既然“一年最多调整一次”,那进入2006年,煤电再次联动的时机应该到了。
    从电力行业的角度看,这种想法显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基于稳定国内物价的通盘考虑,国家显然不希望电价涨得过快。特别是很多经济学家预计,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速会进一步放缓,开始走下坡路。在这个时候再次上调电价,可能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本次煤炭会上,即使重点电煤合同一直难产,甚至最终“无果而终”,有关部门都没有在二次煤电联动上松口。有关专家据此分析,由于电价上调牵涉的影响太大,二次煤电联动并非煤电企业想像中那么容易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