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即,瓶装气涨价不停。1月16日,广州市内最高气价已达115元/瓶,对比三个月前77元/瓶的价格,涨幅接近50%。广东油气商会昨天表示,瓶装煤气价格春节之前还会继续上涨,供应仍然紧张。
瓶装气的用户多是中低收入者,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 不少家庭因为气价攀高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有人减少煲汤次数;有人选择在单位食堂用餐;有困难户重新燃起了蜂窝煤;
有人徒步一公里去买锅炉开水。原本辛苦的生活变得更加辛苦,民生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民生话题很容易被情绪干扰,很难做到真正的理性和冷静。尤其是关系到低收入人群的时候,他们的生活窘迫和无助无力,道德压力之下让人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判断:价格上涨必定不合理。
在以市场主导的经济体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否合理,需要考察其市场竞争是否充分,各竞争企业的市场行为是否规范。应该看到,广东省内虽然液化气销售是市场定价,但上一级进口业务却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存在一定的垄断。不过,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确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同此凉热的大环境之下,气价上涨是否合理,还有待更详实的考察才能作出判断。
因此,面对瓶装气价格上涨,首先要将情绪与理性分开。民生话题所裹胁的情绪,究其根源是百姓的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与其说是在市场面前的无力,倒不如说是生活成本面前的无力,因此,目标不应该针对市场。从长远看,一个健康的市场必定是消费者和企业共同的朋友,一个强大健康的市场和一个服务到位的政府,必定是老百姓的福音。
但在现实中,关系到生活必需品时,消费者相对企业的谈判能力比较弱,在价格疯涨面前显得无力无助,于是一个传统思路总是出现得自然而然:请官为民做主。在瓶装气这一具体问题上,一种声音始终未曾停止:请政府干预气价。
实际上,政府已经在职能范围内保护民生,监管商家运作,提出呼吁价,为低保户提供补贴。如果人们以关心民生的名义要求进一步抑价,那么政府只能动用行政权力去干涉企业行为,干预市场价格。然而众所周知,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这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努力完成的转变。转型尚未彻底成功,不管是民生的名义还是社会和谐的名义,要求政府重新去干预市场,都是不恰当的逆动。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关怀民生疾苦,缓和社会矛盾,这是民间和政府共同的强烈诉求。但在上下一片的呼吁声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潜在的危险:在“为民请命”的压力之下,在“以民为天”的名义之下,政府的权力越位,以致伤害到还未成熟完善的市场。
认清这种危险,人们在讨论民生问题的时候就更应该分清情绪与理性。考察市场价格是否合理,需要理性耐心地分析;呼吁政府关怀民生,却不能期望它以绝对权力当即解决眼前问题。在瓶装气涨价这一问题上,政府可以作为的事项并不多。人们应该分辨清楚自己在气价问题背后更深远的诉求: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消解人们在民生问题上一触即发的情绪,政府也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只是它过于复杂庞大,任重道远,并不是今天政府下令统一了气价,民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