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对铜冶炼行业投资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前两年,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热,也正在铜冶炼行业重演。继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实施调控之后,铜冶炼行业也成为发改委调控“名单”中新的一员。
    据了解,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召集南昌、北京两家铜冶炼设计院和多家铜冶炼企业展开调查,调查意见在9月初已上报国务院。发改委在10月末明确表态,可见铜冶炼行业的“高烧”,到了必须“退烧”的地步。这些都预示着中国铜冶炼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好过”。
    持续“高烧”的铜冶炼行业
    发改委的这场关于铜企的大规模调查,主要是因为近来铜冶炼的投资大幅增长。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年投资30.5亿元,比上年增长90.6%。根据发改委的初步调查,目前全国有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18个,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底能力的1.3倍。其中在建项目11个,建设总规模约115万吨,投资总额约100亿元。正是巨大的收益极大地刺激着铜冶炼行业的“神经”,一些现有的铜矿企业开始纷纷扩产。
    从1998年开始,中国精铜的消费量持续大量增加,到2001年达到210万吨,比1998年增加了近一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铜企业争相出台各自的扩产计划。伴随着扩产计划的相继提出,铜冶炼的投资也大幅上扬。
    “高烧”遭遇“寒流”
    如此急速的产能增长所带来行业性的危机,显然只是时间问题。任何产品价格的高涨必将引来巨额资金的流入,而分享的资金一旦增多,那么原先高位的价格就会随供应的急增而下跌,从而让参与的企业深陷其中,最后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调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已是目前国际铜精矿现货市场上最大买家。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认为,抑制铜冶炼盲目投资有利于铜行业可持续发展。他说:“铜冶炼是资金投入高、环境影响大、资源依赖性强的行业。铜冶炼行业的盲目投资行为,会导致市场过度竞争,铜冶炼企业生产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全面亏损,严重影响到行业可持续发展。”
    阻碍中国铜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最大原因就是铜原料的问题。尽管目前铜价处于高位,但由于受铜精矿的供应困扰,国内企业的效益无法与高铜价保持一致。同时,随着许多在建拟建的电力项目被叫停、国家对电解铝等耗能行业的宏观调控以及房地产等用铜行业的趋冷,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市场对铜的需求会相对饱和,而现在疯狂上马的铜冶炼项目,可能遭遇下游市场的“严冬”。没有中国铝业这样统一的上游原料企业,没有像铝土矿这样自给率占一半的保有量,绝大部分原料受制于国际现货商,可以说,铜冶炼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甚至还不如电解铝。
    控制资源是良药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再投入巨大的资金上马铜冶炼项目必须十分谨慎。企业的效益暂且不论,单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渣、废气就会给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我国应控制铜冶炼能力增长速度,调整进口结构,实现铜精矿、废杂铜、精炼铜、铜材、铜制品进口多元化机制,不要在铜精矿一根独木桥上竞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恭敏指出:“我国应该尽快制订中国铜工业产业政策,加大对铜工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制止随意上马铜冶炼项目的行为,维护铜工业有序发展。”
    有关专家表示,控制资源才是根本出路。我国铜冶炼工业的发展,要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变到以控制资源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获得长期稳定、价格合理的海外原料供应是我国铜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我国的铜企业应继续发扬联合组建CSPT、亚洲铜俱乐部的经验,把新增产能的企业纳入其中,致使先前努力创造的良好国际环境不至于被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