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湖北省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着稳定和较快地增长,呈现城乡消费同步加快、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消费热点逐步向中高档商品转移。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58亿元,增长率达13.2%,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标志着湖北省消费品市场规模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增强。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提到“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的重要位置,实行消费新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湖北省的消费品市场将更加繁荣活跃。预计2006年全省消费品市场销售总体规模将继续扩大,消费需求将有所增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望略高于上年增长速度。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
    2005年,在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湖北省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足,社会消费心理稳定,市场物价平缓上行,全省消费品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402.35亿元、餐饮业零售额386.65亿元,分别增长12.6%和17.5%。市场显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创8年来新高据统计分析,2005年,湖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3千亿元,达2964.58亿元,增长率达13.2%,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创8年来新高。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增加345亿元,为历史之最。标志着湖北省消费品市场规模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增强。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出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的重要意义和湖北省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二)商品销售呈现“三高”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96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创下自1998年以来增幅新高。从增长速度分析,不仅淡旺季之间差别不大,且具有“三高”特点:一是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幅;二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这也是近两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
    (三)农村市场明显升温,呈现出四大亮点2005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湖北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使湖北省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直接推动了农村消费的大幅度升温,呈现出四大亮点。
    一是农村消费市场增速明显加快。从2002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农村市场在一步步走向繁荣。2002年全省农村市场增长速度为4.0%,2003年为8.0%,2004年为11.0%,2005年全省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06.93亿元,增长11.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在上升通道中已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二是月度消费均匀增长,波幅减小。平稳是近年来农村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与以往时期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农村消费市场每个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在60亿元以上,增长速度为10.5%与13.1%之间。最高月份增幅和最低月份增幅之间相差2.6个百分点。改变了以往月度之间销售额增幅差别较大的不稳定状况。如2004年月度销售额增幅最大差幅为5.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淡旺季差距缩小,反映出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
    三是农村市场销售增长稳定,城乡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农民负担减少消费预期好转等因素促进下,农村消费增速明显加快,与城市消费的增长差距也不断缩小,增幅差距已由2004年的3.1个百分点缩小到2005年的2.6个百分点,缩小了0.5个百分点。城乡之间增幅的差距明显缩小,表明湖北省农村消费市场趋于活跃。农村市场增长速度与城市继续缩小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四是农村市场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在增大。2005年全省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6.9%,分别比2004年和2003提高了0.1和3.2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市场每个月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而上年只有10个月超过两位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全省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商品销售亮点凸现,消费升级继续加快从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统计数据看,吃、穿、用的商品类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消费结构升级正逐步成为推动湖北消费增长的最大动力,特别是住房、汽车、通讯产品、家用电器以及发展型、享受型等升级换代商品,一直是市场消费的闪光点。实际上,近来新增的消费中相当部分是由这些主要消费品的增加来带动的。
    一是汽车继续成为推动市场消费的拳头商品。汽车经过两年来销售高速增长虽然有所回落,但2005年零售仍然稳中有升,出现回暖。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实现零售额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汽车类增长也带动了石油及制品类的销售,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增长21.6%。汽车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从2004年的1.8%上升到2005年的2.0%,提高了0.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湖北消费市场增长的一个重要生力军。
    二是与居民住房相关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建筑装修、装饰、装潢材料等配套商品热销,家具类、建筑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有了很大的增长。商品房的热销还带动了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乔迁新居,几乎是家具一新,电器一新,而且随着电器产品更新换代进程的加快,新款电器大量上市,家电市场红红火火,极大地促进了与商品房相关的商品销售。据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6.2%。同时,木材及制品类商品增长26.0%,家用电器类商品增长10.2%。
    三是以移动电话为主的通讯器材类商品在价格有很大降低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信息的依赖和需要进一步加强,使得各种通讯器材类商品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出现了城市消费者以更新换代为主,农村消费群体扩大的趋势。据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达8.3亿元,在价格有很大降低的情况下,仍然比上年增长16.0%。
    四是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人民生活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多地体现精神文化领域消费层次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档次,文化消费不但成为消费时尚,而且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热点领域,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表现突出。据统计,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1.1%,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长8.7%,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0%。文化消费的持续升温,不仅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显著改善,精神生活的充实,而且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品位。
    五是休闲装饰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居民的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享受和精神需求的商品销售加快,消费热点逐步向中高档商品转移。据统计,2005年,服装纺织品类增长27.8%,增幅较上年提高17.0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成为新宠,需求明显增加,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6%,增幅较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此外,化妆品类增长22.0%。
    (五)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大幅增长,带动作用明显
    随着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群光、百安居、王府井(行情,论坛)、国美、苏宁等国内外大型零售连锁企业纷纷入驻湖北以及作为湖北省连锁经营旗舰的大商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消费品市场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改变,大中型商业企业已逐渐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2005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568亿元,增长14.6%,比限下企业及个体户高出2.6个百分点,占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份额为19.2%,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带动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个百分点。
    (六)区域发展比较协调,各市州零售额均呈稳步增长势头
    2005年,全省17个市州消费品市场发展良好,零售额均呈现稳步的增长势头,增幅均在10%以上,比上年同期增加1个。其中有9个市零售额增幅超过全省平均发展速度,比上年增加2个。十堰市的增幅居各市首位,增长15.0%,紧随其后的是襄樊市和荆门市,分别增长14.5%和14.0%。
    分析2005年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无疑是影响消费品市场持续向好的最主要因素。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直接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86元,比上年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99元,比上年增长7.2%。三是开拓市场工作功不可没。2005年,全省各级商业部门通过组织农商对接、搞活县域商业、发展现代流通、推进信贷消费、做大做强会展业和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开拓市场工作力度,促进了商品销售的快速增长。
    二、2006年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湖北省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一年,更是流通领域走向全面开放的一年。从近两年来看,全省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表明已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平稳较快发展,稳中有升,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将构成市场运行的总基调,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消费热潮。总体分析,市场面临的有利因素比较多。
    一是实行消费新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的重大转变,有利于提高消费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继续采取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政策将极大提高湖北省消费能力,湖北省的消费品市场将更加繁荣活跃。
    二是随着建立和谐社会各项政策逐步到位,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居民购买力水平总体提高,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实现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将采取多项富民政策,把钱拿出来给大家花,2006年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即是利用税收调节收入的一项富民政策。有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政策可以使2006年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0.5个百分点。国家将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包括增加城市低收入者的低保金,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再次提高农民现有的补贴水平等。国家将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建和谐社会,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消费总水平的提高。
    三是农村消费有望在增速和总量上再迈新台阶。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政府将投巨资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这些措施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市场,稳定农民消费预期。
    四是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国际经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是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关键阶段。湖北目前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消费水平将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和结构从传统的满足基本生活消费的温饱型开始向以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为主的小康型转变,围绕住、行和消费者身心发展与健康的消费支出开始成为消费需求的重点。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五是至2006年底,我国将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按照承诺,商业批发、零售市场、物流等行业将取消外商在数量、股权、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农产品、汽车、纸业、纺织品、酒类等关税大幅度降低;家具和玩具的关税下降至零,所有非关税措施都将取消;图书、报刊杂志、药品、化肥、成品油等90多个品类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同时,将促进商品质量、商业信誉、服务水平的提高。舒适便捷的消费环境、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物美价廉的特色商品和数量增多的现代购物场所,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消费。
    六是假日消费、信贷消费、会展业、社区服务业等消费增长点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对消费的扩张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流通方式的推进和流通体制改革的完善为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有利于市场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加,2005年,虽然全省消费品市场呈持续稳步发展势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利因素,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又影响了农民消费,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翻两番目标的要求,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任务相当紧迫。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快,农民消费不经济。据统计,2004年至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已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对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禽流感对食品销售和餐饮市场带来一定影响。2005年,湖北省多个县市出现禽流感疫情,虽然经有关方面迅速采取有力措施,较快得到控制,但疫情本身对居民消费心理影响较大。部分鲜活家禽、冷冻禽肉制品和蛋类、特色鸡鸭食品的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餐饮市场上以鸡肉为主的快餐食品以及禽肉制品的特色菜销售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11月份肉禽蛋类零售额同比仅增长2.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5.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高达95.4%;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7.5%,增幅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2个百分点。
    四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五是社会就业压力较大,而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刚性增长,居民的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消费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尽管湖北省消费品市场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仍将起主导作用。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继续向好,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综合上述分析,2006年全省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运行态势。全年消费品市场销售总体规模将继续扩大,消费需求将有所增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13%左右,略高于去年增长速度。预计2006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去年较快增长的平台上,将呈现出高开高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实现“开门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略高于去年同期增长速度。
    三、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湖北在中部崛起,是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期流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拉动消费需求增长。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稳妥落实各项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方面将使广大消费者形成更加乐观的未来预期,增强其消费意向;而另一方面将直接提升市场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消费规模。
    2、要不断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民收入,扭转多年来居民收入增长低于总体经济增长水平的状况。从居民消费的构成看,农村居民消费比例逐年下降,城乡消费比例与城乡人口比例明显倒挂。因此,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民收入上。近年来,国家为了启动消费、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出台了许多的政策措施,但农村居民消费始终未能全面启动。对于农民,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农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同时,应增加国债资金中用于农村发展的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创造条件,使农村居民能够直接从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得到好处。可以说,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要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把扩大面向中等收入群体的供给体系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促进需求潜力的有效释放。当前,内需不足原因之一在于消费结构断档,供给与需求结构不衔接。一方面,大量豪华住宅、汽车、高价教育、高价医疗、高档旅游等高档消费品供给过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房地产、汽车、教育、医疗、旅游等产品供给过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当对高档消费品的生产与消费通过税费形式加以限制,而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手段,加大对普通大众可承受的廉价房屋供给,从而有效引导与调整投资结构。
    4、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总体消费的作用。应该考虑将财政政策由以前较多地侧重促进投资功能转变为更多地侧重促进消费功能方面来,实现财政政策功能导向的再次转变。增加政府的消费性支出,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的事业支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增加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消费性支出,可以间接达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目的,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随着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劳动力的价格,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的分配格局。
    5、加快消费品市场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消费便利。目前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正处在变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存在的、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百货商店、个体商店以及集贸市场等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发展新型流通组织与方式,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提供便利的通道。一是要采取措施,多种途径推进新型流通组织和业态形式的发展,继续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和全社会投资主体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促进连锁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以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折扣店、品牌专卖店及专业店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零售业态的发展。二是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围绕小城镇和新兴市镇的开发,加大商业流通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商品经营主体和多样化的商品经营形式,特别是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流通主体向小城镇和新兴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逐步替代农村传统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集贸市场形式,成为农村市场工业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6、继续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消费者信心。一是要继续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针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如食品、药品、农资、住房、旅游等。二是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行业规章,特别是针对新型消费以及基本生活消费,从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保障和违法责任方面强化现有的法律法规。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四是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加快建设商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引导消费品流通企业和相关商品制造企业诚信经营,为城乡居民营造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提升消费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