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长沙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和两个一号文件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的步伐,引导和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实现了农民收入由缓慢向平稳快速发展。 2005年,长沙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8元,“十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0.39%,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元,年均增长10%。尤其是近两年农民收入实现了13%以上的快速增长。
    一、长沙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1、政策效应明显,农民收入增收由慢转快。“十五”期间,长沙市农民收入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00年至2003年的缓慢增长阶段。2000年长沙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元,2003年为3745元,三年增加740元,年均增长7.6%。究其原因是农业生产与市场化不适应性的矛盾明显,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出售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较为严重,如2000年至2003年农民从事种、养业等一产业纯收入一直徘徊在1400元左右。二是2003年至2005年的增速回升阶段。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下发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植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实现了长沙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3年至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745元增加到4908元,三年共增加1163元,年均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1.5%。尤其是2004年,农民收入增速达到15.2%,是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最快的一年。在这个阶段,主要农产品生产获得了丰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农产品价格回升,农民经营农业得到的收入持续下降的局面基本扭转。国家及各地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实行补贴,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2、农民增收质量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由实物收入和现金收入两部分构成的。从长沙市的实际情况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收入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56元,占全部纯收入的90.8%,比2004年提高4.4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3.1个百分点。这表明:长沙市随着农村“三化”进程的加快,依托省会优势,长沙农民逐步摆脱了依靠一产业增收的局面,一产业逐步成为稳定社会的产业。
    3、农民增收以非农收入为主。近几年来,长沙市农村“三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和各类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日益增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的途径不断拓宽,非农产业收入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据调查统计,2005年长沙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08元,比上年增加593元,其中劳务经济和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524元,占到增收额的88.36%。
    4、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农民增收政策,尤其是近两年认真落实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农民外出就业作为市政府的“八件实事”来抓,大力引导农民从事劳务经济、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通过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植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长沙市农民收入逐步形成了以劳务收入为主、农业收入为辅、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作为补充的格局,农民收入结构转向以非农产业为主。“十五”期间,长沙市一产业纯收入比重由41.6%下降到32.87%,下降了8.73%,非农产业比重由58.4%上升到67.13%。“十五”期间,一产业纯收入和非农产业纯收入比例由41.6:58.4转变为32.87:67.13。
    5、劳务收入支撑农民增收。劳务经济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增长点。2005年农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2082元,比2000年增加975元,年均增长13.46%,劳务经济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到达42.42%,比“十五”初期2000年提高5.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903元,增加额中51%来自劳务经济收入。
    6、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第14位。2004年长沙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15元,在全国30个省会及重点城市比较中,在30个市中居第14位。30个城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有18个,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大城市。
    7、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十五”期间,长沙市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特色农业和效益性农业增多,畜牧业品种日趋多样化,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效缓解了土地减少,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农业收入的影响,优质稻、花卉、茶叶、水产四大产业带逐步形成规模,特色农业点多面广。预计2005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19亿元,增长7.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2.43亿元。其中特色农业产值达到79.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其中花卉苗木、优质水稻、百里优质茶叶走廊、百里水产走廊四大产业带产值预计达到39.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二、当前影响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十五”期间,长沙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39%,低于“九五”期间11.58%的增长速度,2004年农民收入在政策的带动下改变了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局面,但从2005年开始,长沙市农民收入在全省增加额、增速虽处于领先位置,但增速又开始出现回落。“十五”期间增速最快的2004年增速还低于“九五”时期的1997年的增速。建议根据长沙市农村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期间,制定符合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加大二、三产业反哺育农业的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2、从长远看,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有限的土地快速增加农民的收入不太现实,为了粮食安全,保证农村的稳定,应在注重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近年来,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建设、城市扩张、公路建设等使长沙市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发展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效益分析,发展经济作物仍是长沙市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九五”以来,农民从种粮、养猪等一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年均增长5.5%,“十五”期间年均下降到5.24%。2005年,一产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32.87%,比“九五”末期下降15.33%,比“九五”初期下降28.53%。为了农村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建议加大农业生产用地规划力度,加大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扶植几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企业的资本运作力度,新增几家农业上市公司,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耕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应考虑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小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人口将逐年增多,城镇人口对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对无公害蔬菜、鲜艳蔬菜的需求量增加,有关部门应强化规划,因地制宜地引导城镇附近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并初步形成规模。
    3、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2004年,2005年,长沙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效应。减免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和农民购置大型农机直接补贴,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等,从政策层面切实保护了粮农利益,成效显著。从2006年开始,这一政策将进一步得到延续并进一步强化,但政策性增收部分已经进入基数,税费减少的余地已经不多,期望从政策上“多予、少取”增加收入的空间有限。建议从财政上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4、劳务输出难度加大,外出务工收入增长难以实现较大突破,应加大农村适应长沙市经济发展的就业培训。一是2005年长沙市共有乡村劳动力260.79万人,在本地和外地从事二、三产业的有120万人左右,从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员构成来看,以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为主,剩余的多为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差,转移的难度加大。二是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许多新的就业岗位都要求劳动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有的甚至要求是高技能人才。部分地区“民工荒”的出现,说明劳动力已出现从“无限供给”转向劳动力“有限剩余”的现象。由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和年龄结构性短缺,劳务输出难度加大,使农民外出收入难以实现较大突破,削弱了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从“九五”、“十五”期间农民获得的劳务经济收入看,“十五”期间农民获得的劳务经济收入以年均13.46%的速度增长,明显低于“九五”期间年均20.48%的增长速度,增速年均下降了7.02%,从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情况看:长沙市三产业发展迅速,以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二产业正茁壮成长,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应加大农村技工人员的培养。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延续不够。由于缺乏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沙市农产品极易受市场的冲击,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是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值,出售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真正加工转化升值的少。如2004年长沙市农民出售的稻谷价格高于每50公斤70元的国家收购价,2005年粮食价格下跌到每50公斤65元左右,低于国家收购价。同时,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与吉林、山东等农产品加工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如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左右,美国的食品工业产值是5000亿美元,农业产值不足1000亿美元,两者的比例高达5:1,而长沙市仅为0.35:1。全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产值过10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一家农业上市公司,没有一个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品牌。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原料基本不是本地生产,没有起到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制约了长沙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议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植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提高长沙市农业的综合效益。
    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不利于农民增收。“十五”期间,农资价格波动较大。如200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2005年长沙市粮食、生猪生产喜获丰收,但农业纯收入1613元,比上年不涨反降6.1%。同时,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农民增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