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三星、松下、飞利浦、日立、LG等外资品牌轮番上演降价大战,降幅甚至高达30%————这一幕正在国内平板电视市场上真实地上演着。
进入2006年,持续一年多的国内平板电视价格战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继续升温,就连一向看不上价格战的国际巨头也加入其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陆刃波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在利润微薄、外资品牌反攻等因素的影响下,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行业洗牌初露端倪,一些二、三线品牌将被迫退出市场。
国际巨头降价谋反攻
此次外资品牌不惜放下“架子”参与价格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巨大商机。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05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平板电视销售规模达到190万台,销售额已开始超过普通显像管(CRT)彩电,预示着中国彩电业新平板时代的到来。研究报告同时预测,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需求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整体容量有望达到500万台。
随着韩国三星电子和LG飞利浦LCD公司各自的超大型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投产,显示屏等制约价格的原材料因素得以缓解。
专家指出,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竞争已进入规模化阶段。为抢占先机,2005年一直以“中高端”定位的三星42英寸等离子电视价格跌破万元;固守高端的索尼也第一次在中国发动全系列液晶电视大幅降价,降幅最高达20%。而外资品牌此次价格“集体跳水”幅度都高达10%—30%。
国内品牌“薄利”抢市场
事实上,价格战是国内企业的“撒手锏”。统计显示,2005年国产平板电视品牌将CRT时代惯用的价格战照搬到平板电视上,从年初到岁末,国内品牌价格下降了30%以上。
正是靠着这个法宝和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国内品牌2005年获得了国内平板电视市场超过80%的销量份额。统计数据显示,海信已连续14个月保持国内平板市场领先。海尔、长虹、康佳、TCL等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业内人士透露,平板电视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已经不足2%,有些企业甚至低于1%。
专家提醒,标准缺失给整个电视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特别是迟迟不出台的数字电视标准掣肘了国内彩电制造企业的迅速发展。
新一轮行业洗牌将出现
“索尼、三星、夏普等外资品牌纷纷降价,预示着中外品牌新一轮近距离较量的开始。”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王秉科副司长如是说。
陆刃波坦言,运用了价格策略的外资品牌必将吸引一大部分消费者,在短期内对国内品牌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压之势。如此一来,从2006年起,国内品牌的生存空间必然受到挤压。
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守住市场呢?专家指出,一方面国内企业要提高企业创新力并在产品品质、规模、渠道网络、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下功夫,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力争在国际市场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要在各方的努力下,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平板电视产业链,为国内平板电视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国内企业已经着手准备。在核心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的同时,国内彩电巨头成立了技术标准协调委员会,并推出了“三包六免”平板服务新标准。
而在占据了成本一半以上、最为关键的液晶面板等原材料方面,国内企业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竞争。据悉,2006年底或2007年初,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斥资40亿美元的第七代液晶屏生产线将投产。加上之前京东方、上广电的多条第五代生产线,专家指出,这些生产线一旦投产,完全可以满足国内企业液晶面板的需求,并将有望大幅降低原料价格。
对于平板电视的未来,海信集团总裁助理杨云铎充满信心,即便外资品牌降价也不可怕,因为“目前他们的技术也不领先了”,而国内企业必将能守住市场,不会“重蹈覆辙”。文/本报记者 胡红军 黄鑫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