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深沪B股摆脱积弱格局大幅上扬,并于周三出现多年不遇的暴涨行情B股:从“鸡肋”到“鸡翅”
    市场似乎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一个月前仍然被人们视为鸡肋的B股市场,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摇身一变成为当红“炸子鸡”,周三沪市B指、深成B指分别以9.13%、7.84%报收,成交量创出三年新高,产生了多年不遇的暴涨行情,连频创反弹新高的A股市场也相形见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B股的整体暴涨?暴涨之后B股又会如何演绎?这些将是目前投资者迫切关心的问题。
    尴尬定位有待解决
    B股是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既需要从证券市场筹集境外资金,又要避免外资冲击的初衷下设立的。事实上,最初B股作为外资融资的一种手段的确发挥了资本配置作用,B股市场也曾一度走强。但自2001年对境内个人投资者放开后,B股市场资源稀缺性优势丧失,再加上公司业绩滑落以及市场融资功能的丧失,B股市场不可避免的日益边缘化。从两市B股指数的走势中也可见一斑,2001年6月形成的高点似乎成为了B股市场无法逾越的高地,B股再度成为继内部职工股、转配股之后的证券市场上有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诸多因素促成暴涨
    2005年全年沪B综合指数下跌18.01%、深B综合指数下跌28.09%,远远落后于同期A股综指表现。进入2006年后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规定,A股将进一步对外资开放,这意味着B股市场对外资再无任何优势,其边缘化的地位也因《办法》的出台而进一步确认。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并没有给B股市场带来更大压力,B股市场反而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而且据前期相关媒体报道,中金席位上一天出现十只B股的大宗交易,可见,已有大量资金进入到这个市场了。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使B股重新获得资金青睐:
    首先,A、B股合并预期给市场带来遐想。由于B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潭死水,对于缺乏融资功能的B股市场来说,继续存在已无必要。事实上,A、B股分开也是股权分置的一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最有效的定位也即B股的最终归宿将是与同股同权的A股合并。从韩国、新加坡等境外股市看,当初类似于B股的外资股最终均与其内资股合并。而随着股改进程的顺利推进,关于A、B股市场合并的预期也开始逐渐增多,加上B股股价与A股股价有一个较大落差,自然会有不少投资者希望抢在真正合并之前来分得一杯羹,进行这种所谓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套利行为。
    其次,《办法》实为B股大涨的导火索。《办法》的出台虽然表明A股市场对于外资已然开放,但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即使是外资,面对本应该同股同权的A股和B股,自然会首选比价较低的B股。
    第三,股价超跌使得B股本身投资价值凸显。B股指数从241点的高位跌到50点,跌了80%,相比之下,A股只跌了50%。除了这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套利空间以外,本身也面临一个股价超跌后价值回归的过程。在A股市场走向回归之路时,遭遇过度打压的B股自然不甘落后。
    最后,人民币升值构成对B股重估的理由。众所周知,B股股价是以美元或港币计价,但B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却是以人民币计价。在人民币升值成为市场普遍预期的背景下,实际上对于B股而言同样面临上涨预期。
    另外,当前A股市场的走强也对B股有着极为正面的影响。正是由于上述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成近期B股指数的大涨。
    长期价值仍可关注
    但暴涨之后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A、B股合并的预期是当前B股市场的主要动力,不过短时期内实行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在股改尚未取得巩固性成果之前,同时在现有外汇体制下,如何进行合并也是需要考虑的技术问题。而此前不少人争议较大的A股回购B股同样也不现实,毕竟拥有大量外汇资产的上市公司是少数。另一方面,目前B股市场的整体规模而言,还是一个袖珍市,仅相当于A股市场的某一个板块,袖珍市的性质决定了很容易被大资金操控而出现大幅波动。由此,我们应该对B股市场暴涨保持一份理性。
    当然,B股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仍值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技术派一直将B股指数视为A股指数的先行指标,此番在经历了A股市场的回升之后,B股指数也存在赶超动力。而周二当A股指数踯躅之际,B股指数大放异彩,似乎又有起到先行指标的预示作用。基于价值重估的预期,A、B股市场互相赶超的走势有望持续,建议重点关注一些A、B股股价差别较大的上市公司,或者是本身资产较为优良的B股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