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已经放开,电价仍受管制;煤炭市场是竞争性的,电力市场却是垄断的,这种不对称的组合使得电煤价格很难由煤电双方自行协调。尽管如此,退回到计划煤对接计划电的旧体制却不是个好主意,政府要做的是保持改革逻辑的一致性,在实现煤炭行业的市场化后,继续推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以市场电对接市场煤,从而消除煤电僵局的制度基础
电话铃声又响起来了———“合同签订的情况怎么样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一位老总在电话那头询问。
“没签,双方还在僵持着。”跟踪煤炭订货会的记者张华(化名)
答道。
“哦……”电话那边一阵沉默。
或许,华电的这位老总还抱着一些希望———如果能签到价格不错的电煤,那将是他最高兴的时候。但在张华看来,这只是一厢情愿。
1月9日是2006年全国煤炭订货会在济南召开的第九天,离发改委预计结束的时间仅剩下一天。
这一个多星期里,煤电双方的代表在发改委的斡旋下召开了一系列紧张的会议。煤炭订货会主会场山东大厦前晋京两地车牌号的法拉利、奔驰等高档轿车不断更迭,最终几方还是不欢而散。1月10日,“煤电谈判崩盘”这样的消息成为各家媒体的头条。
这与往年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有管制时,煤电双方反而能把合同签下来,放开时,双方却不适应了。2006年的煤炭订货会是发改委放开煤价的第一次煤炭订货会,也是煤电双方在市场上的自由博弈来确定煤炭价格的首次演习。
一波三折的演习经历却说明,煤价的放开仅仅是开始,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来深化改革。它也为其他资源价格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借鉴。
高调开场
1月1日,济南正在经历着入冬以来最寒冷的天气,这并没有阻止从四面八方拥来的煤老板、电老板。他们是冲着这次发改委的改革措施而来,结果济南各酒店的房价陡增,三星级酒店的标间都涨至每间1000元以上。
发改委和铁道部也破天荒地在订货会开幕式前几个小时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新闻发布会。
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提醒记者们这次煤炭订货会不同以往,在订货、运力、结算等环节,发改委都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她特别强调供需双方可以协商确定电煤的价格,而不是往年发改委确定电煤的价格。
一年多来,要求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言论不断在各大媒体上出现,发改委此举可谓顺应民心。
2002到2004年,全国许多城市闹煤荒,煤炭企业嚷嚷着要涨价,硬生生被发改委压下来。过了最为难熬的这三年,2005年煤炭行业的产能开始过剩,一年时间全国煤炭投产新增产能就超过了6000万吨,发改委顺势放开煤价。
下午2时30分,锣鼓喧天中,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议正式开幕。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会场上黑压压的全是从全国各地的煤电企业代表。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说:“政府主要通过发布衔接原则和框架实施调控和引导。政府转变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购销业务。”
台下的听众却更愿意听到的实质的内容———比如价格怎么定,行情是怎样的,怎么协调运力等。
此时会场内虽然偶有骚动,但会议气氛总体和谐。至少到1日晚山东省宴请与会嘉宾时,各方还是相敬如宾,称兄道弟。
一天之后,气氛陡然转变。
1月2日上午,在主会场山东大厦的一间容纳百人的会议室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等人眉头紧锁地坐在台上,煤老板们嘴角挂着微笑地坐在台下。台上的人告诫台下的人说:首先,涨价要逐步涨,而且是按质论价。其次,协商可以,不能搞价格联盟。台下的人却在相互交头接耳,讨论应该涨多少,怎么一致对外。他们准备大干一番。
与此同时,在相隔十多分钟车程的贵和皇冠假日酒店内,电力企业也聚到一起商讨对策。他们已经预料到煤炭企业会集体抬高电煤价格,但同时他们又不断给自己鼓劲———“煤炭企业涨价根本没理由,也不看看今年的形势!”
最后,电力企业亏损成为一致对外的口径———2004年全国1140家火电企业中有440家亏损,总亏损额78亿元。而且这只是煤炭成本占总成本50%的情况,如果达到了70%,他们就坚决不干。
在短短的两天内,煤电双方由于自身利益形成了两个针锋相对的阵营。
紧急协调
1月3日开始,济南大雾弥漫,济南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班延误。
煤炭订货会的形势随着天气一同糟糕起来,到1月5日签订的煤炭订货合同仅为1.5亿吨。离会议前预定的6.9亿吨目标相距甚远。
根据议程,2日至6日买卖双方签订合同,7日至10日买卖双方与铁路等部门协调取得重点运力。时间紧迫,发改委开始对煤电双方展开游说。
1月5日下午,发改委迅速召开供需双方见面会,包括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以及钢铁企业等。发改委的官员在会上表示,能谈就谈,能签就签,希望合同的签订能够有所进展。
但煤电双方的对峙并不以发改委的意志为转移。“本来我们煤电没有矛盾,下面大家都是老朋友,经常一起喝酒,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松口的。”内蒙古电力燃料公司的一位人士说道。他话音刚落,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一位人士就告诉记者,现在煤炭企业都不敢签,说好了严防死守,谁签了,将是全线溃败。
一些电煤需求量小的企业开始悄悄地打听五大发电集团的电煤签订的情况,很明显,他们在见风使舵。
但在发改委的协调之下,钢铁企业开始动摇。宝钢等企业签了一部分合同,但是随后却停了下来,毕竟在这场谈判中,谁都不想当出头鸟。钢铁企业也在观望价格的走向。19家钢铁企业早已商定一同压低煤价,要求把每吨炼焦煤降低六七十元。
会议迟迟无进展。煤电双方咬紧牙关在顶。尤其到了最为关键的8日、9日。
1月8日下午,发改委改变了公关策略,紧急召开会议———希望能够在冶金、化肥等电煤的边缘行业突破。而且采取“扫楼政策”———与各家分别单谈。
在此次协调中,相关人员敦促,“为什么没签,赶紧签”。同时,召集者为了扭转电煤合同迟迟不签的状况,技巧性地提出可以考虑先签订合同总量,然后再协商价格的折中办法。
即使是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案都没有在煤电企业中获得多少认同。
“我们是看着这些大的煤炭企业签合同。他们不签,我们是不敢贸然行动的。”内蒙古中煤发运销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如果每吨上涨15元,那么我们3000万吨的需煤量,就要支付4.5亿元。”浙江浙能富兴燃料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为此,发改委专门组织了五大发电集团和神华的谈判,神华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产量过亿吨的煤炭集团,如果神华妥协,煤炭企业的价格联盟将会瓦解。但是神华提出的每吨15元的上涨幅度,还是让五大电力公司退缩了。
在一些小的行业,煤价基本都已经协商好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拿合同到铁路部门盖章获取运力。他们都盯着电煤,结果电煤的价格确定不下来,他们也不着急。
对煤炭企业最不利的一点是,他们卖给电力企业的煤基本属于铁路重点衔接的合同煤,如果不与电力企业签合同,他们的煤将无法运出去,这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与其他行业的合同。
电力企业也看准了煤炭企业的这个软肋,“他们希望煤炭全面降价,这是最终目的。”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一位人士分析说。
峰回路转
1月9日,经过十天的接洽,太原铁路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同事已经十分疲惫。虽然各方接触频繁,但是形势让他们甚至有了“将合同的数量背回去”的打算。
他戏称手中的煤电运力许可章是“处女章”,因为这次订货会上,它还一次没有盖过。太原铁路局今年4亿多的货运中,80%左右是在产运需衔接会上的电煤运力。但是直到9日下午他们依然毫无进展。
1月9日下午,在本次煤炭订货会的会场山东大厦处出现了一张措辞严厉的告示。
告示要求供需双方已经签订合同的,“立即提交铁路、交通部门审查盖章”,“签订一笔,提交一笔”。对于1月10日未完成协商和合同签订的,“责任自负”。
但同时,告示也为各自留足颜面———对已签订合同但尚未落实运力的,铁路、交通部门仍然可以在12日18时做收尾工作。
看样子,煤炭订货会要延期了。
最重要、可能是最让煤炭企业和发改委振奋的消息来自9日傍晚时分。
此时,五大电力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开始动摇,他们私下签署了一些小额电煤合同。尽管只是“象征性”的签署,这似乎预示电力企业的抵制涨价联盟正在瓦解。
这一夜,五大电力公司的高层都没有睡意。华电的一位人士拜访其他电力公司高层的时候,发出奇怪的感叹———十二点多,他们都开着门,不睡觉。
12个小时后,事情更加复杂。
10日上午,五大电力公司的下属已经签署涨价合同的电厂突然要求毁约,甚至有人围到了铁道部人士住宿房间门口。而这一切源于“上面集团说了,谁要敢签涨价合同,电厂厂长就地免职”。
此时,华电的一位高层对记者说,“如果你父母给你一张信用卡,你就可以随便刷吗?”按照发改委的规定,除供需双方企业和铁路、交通部门外,其他任何部门、机构和单位一律不得在合同上签字盖章。事实上,五大发电集团下属的电厂如果不经过集团总公司的审核,这些已经签署的合同是没有效力的。
此前一些已经签署了合同的电厂甚至到合同签署中心删除了各项已经协商好的量、价。
1月10日中午,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疲惫地靠在餐桌椅子上说,“现在双方博弈得都累了!”
低调收场
“以往在发改委的最后期限规定下,合同都可以签订,但是这次轰轰烈烈搞改革,但是,结果却让人扼腕不已。”煤炭订货会合同签署中心的一位人士说。
这样,到了10日下午,发改委已经做了最后的努力。在煤电双方相持不下之时,远在京城的发改委高层亲自前往济南督战。
努力最终无果。当天下午发改委召开煤电见面会之后,只好通知“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于当晚12时结束,主会场和分会场均撤销。
如此,在煤炭订货会拉锯了十天之后,政府不得不做出选择——一是要铁路部门优先保证量价完整的电煤合同;对于会议期间双方数量认可,但价格没有达成一致的,双方认可后可以签订运力合同。二是衔接会议结束后,国家发改委将对运行中存在困难的电厂(特别是华中地区电厂),予以重点协调。三是在实际运作中,煤电双方仍要按照保持价格总体稳定的政策进行价格协商,不能因为价格问题影响电煤的正常供应和发电。
“这只是休会,但是煤炭订货会从来只有开幕,没有闭幕。”一位参加多次煤炭订货会的人士说。
“这次会议无果,除了体制原因,主要是因为煤电双方对市场的预期不同,对各自在市场中力量的消长不适应,煤炭企业长期压抑,整体失落,现在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是行业性的反弹,而电力企业在走向市场,没有了政策的支撑之后,同样是整体失落。”走时,一位长期研究煤炭的专家告诉记者。
10日下午,几个工人忙碌着撤下山东大厦周围的彩旗。截至11日12时,这次会议共签署电煤合同量3.48亿吨,比去年下降17%;其中,五大发电集团共签署煤炭合同量1.39亿吨,比去年下降28.4%。这一切只是有“量”无“价”的合同。
而记者1月16日得到消息,发改委将会同在京的发电集团继续协调,同时发改委价格司也在做煤炭运销数据的测算。看来,又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即将开始。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