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高海燕)人们开始为中国所表现出来的超强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感到吃惊。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今年早些时候曾对欧洲议会说,人们低估了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发生的震撼性转变。他认为,未来10年,会出现一波创新浪潮,由此而产生的专利很可能会席卷欧美,中国将得以主导重要的技术领域。
当世界“孜孜不倦”地抨击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时候,中国的知识产权领域已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模仿到创新
晚上七点钟,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三环蓟门桥边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依然灯火辉煌。刚刚打完一场乒乓球的张锐还没有回家的意思。她擦拭着运动后的薄汗对记者说,“加班到七八点钟是非常正常的,每天总有无数的专利申请需要审核,实在太多了。”她是2004年通过公务员考核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化工博士。与她同年进入的还有纺织部的许莹博士,6个月的相处使她们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包括做美容之类比较私人性的事务。
据有关专家介绍,现在中国国内专利申请数量每年增长25%到40%。中国大学目前在中国提交的专利(每年6000项左右),与美国大学在美国提交的数量大致相当,是英国大学在英国提交数量的6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创造力的表现。
据张锐她们介绍,每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都要招收几百名高学历人才,在这个群体中,30岁就已经非常老了。
80年代中期,中国推出了首部专利法和其它知识产权法。此后,中国通过并完善了更多法律,所以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知识产权法。授予外国人的知识产权,通常质量都很高且成本合理。例如,为期20年的中国专利的成本,是八国集团国家专利总成本的10%。
目前中国在专利法的执行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实施专利方面已经有了巨大进步。在中国,可以通过法院系统实施专利,成本在6万至12万美元。相比之下,德国为10万美元、英国为50万美元,而美国为500万美元。
最近几年,中国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了质的提高。中国的企业也开始明白遵从国际规则所带来的好处。上汽集团对罗孚集团知识产权的收购(且仅收购知识产权),表明了部分中国企业的成熟老练。
中国企业和大学已开始意识到,确立标准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焦点。随着专利申请增多和技术的成熟——高科技可能约需5年,药品约15年,它们的效力将得到显现。
与一般的看法相反,伊恩·哈维,这位伦敦知识产权研究所的主席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过去20年,中国政府一直决心建立良好的、可实施的知识产权制度。日本、韩国和台湾花了30到40年才达到相同程度。
科技战略调整
200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主要领导人高度关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一重大课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在温家宝总理正在主持制订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也表明了“从模仿到创新”这样一种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
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完全重复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未来15-20年,中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面临着严峻和紧迫的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例如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消耗量分别占7.4%、31%、30%、27%和40%,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必须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数据表明,自1998年以来,科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产业技术的进步基本靠引进,本土的科技能力未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中国政府提出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与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投资与创新驱动型共同增长的转变。
因此中国政府加大了研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争取到2006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同时,调整R&D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环境、健康、国家安全等公益性、战略性研究的支持。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制订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着眼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围绕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例如农业、能源、资源、环境、交通、现代制造、健康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及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等领域组织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强调自主创新
去年金秋举行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国决心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而这样的政策与近几年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内在动力是非常吻合的。一系列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中国“芯”在多个领域诞生。
2002年9月,中国首款可商业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用高性能的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诞生。
2005年6月,海信研发的数字电视芯片被完整地呈现在信产部科技司和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专家团面前。经过10名专家团成员的鉴定,中国彩电巨头海信集团的“中国芯”获得了全票通过。
2005年10月,中国第一个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在中国民企奇瑞汽车公司中诞生。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向《中国经济月刊》表示,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创新主体是中国走上自主创新之路的关键。
以往多年,中国企业特别是一些改革不到位的国有企业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开发经费,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创新成果负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领导人缺少自主创新所要求的长远眼光。具体地说,企业领导人缺少足够的动力去考虑5年、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的事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已有不少企业初步形成了承担自身创新行为收益和风险的体制、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不同来源技术的相对价格变得敏感,会有内在动力去认真识别不同技术组合的市场和盈利前景,并按照新的开放环境和体制条件重新组合技术和生产资源。
另外,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能力是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的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再从头开始形成自己的封闭技术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能力,即一个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哪些要完全引进,哪些要与别人合作研发,哪些主要依靠自己独立研发,哪些采取几种方式不同类型的组合,将由企业依据市场前景、自身能力和合作条件,经过成本收益分析后作出选择。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从而为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打下了一定基础。
还有,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研发投入金额有了较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中国研发支出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突破1%,2003年这一比重已达1.31%,投入金额达1539.6亿元,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在过去10年中,中国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研发投入的金额和比重由国家统计局提供,世界排名由科技部提供)。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使自主创新有了更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
相关专家认为,中国正在逐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制度建设,例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在那些对创新有显著需求的领域,要通过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而给创新者提供激励。加强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在税收、财政补贴等环节对自主创新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政府通过组织前沿性重大项目、共性技术项目,带动和协调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教授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发展要经过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竞争优势并不相同。比如对处在要素驱动阶段的低收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未加工的天然资源。
按波特的观点,中国现在属于投资驱动发展阶段的中等收入国家,这一阶段的关键是要保持生产的高效,并向创新驱动型发展阶段转型。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