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夜暴富”的吗?天上能掉个馅饼下来吗?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多年来的学习工作的经验,还有平常人很难想象的付出和努力。通过艰巨的努力,我能成功只能说我是幸运者
2002年12月以前,尚德亏损。 我带回来的一些博士,跟我一起创业的骨干都纷纷离我而去,他们可能认为我是一个科学家,经营不行,人各有志,终究不能强求
这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做的人越多越好。至于谁能做得好,谁做不好,都需要市场决定,市场的自然结果。可能会由于投资者的进入出现暂时的无序的竞争,但是终久会变好的
本报记者 李秀中 发自无锡
这个晚上,施正荣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尤其是宽阔的额头,十分光亮。杯盅交错间,不时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月16日,是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交易所上市满一个月的日子。尚德选择这一天在无锡新区举办答谢会。
“当时无锡新区的领导对我说的这句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就是要吸引像你这样的科学家来无锡当老板。也就是这句话,让我放弃了大连、上海、杭州,去了无锡。”如是说。
施正荣1991年获得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2001年,在澳大利亚师从“太阳能之父”、诺贝尔环境奖获得者马丁·格林教授已经10多年,持有10多项国际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的施正荣带着几十万美元回国创业,成立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4年以后,这位科学家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
“尚德在美国上市的新闻出来,老百姓可能关注得并不多,但是,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的消息出来,全中国都知道了他,知道了尚德。”尚德公司内部一位高级管理人士向记者感叹道。
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后,备受投资者追捧,股价一路攀升。在1月13日达到每股34.02美元,施正荣持有6800万股,身价因此飙升到23.13亿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86亿元,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自此,施正荣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当然,每次他的名字都是与“首富”或者“财富”连在一起。
一位当地人士向记者表示:“今年无锡人脸上很有光彩。吴仁宝、丁晓兵这些出自无锡的典型电视上天天播、报纸上天天报。现在施正荣成了新的中国首富,又出自无锡,不仅官员脸上有光,就是老百姓都觉得骄傲。”
然而,对于扑面而来的财富,施正荣却显得很冷静。
1月16日,江苏无锡,施正荣接受《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独家专访,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媒体对其最长的一次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按照尚德在美国纽交所的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市值和乐在尚德所占的股份计算,你已经成为中国首富,不知道你对成为“首富”有什么感想?
施正荣:我什么感觉也没有,也没什么心情。股价天天都在变,我心情也会随着股价变化吗?这个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太注重财富,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个社会太浮躁。另外一点,我觉得也许财富它可能代表一个人的成功吧,但是真正从经济方面,我说这句话,可能大家不相信,我买房还要贷款。你可以去查,我买房的贷款现在还没有还掉,这个我没有必要隐瞒的。
我觉得,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外界这样宣传,我蛮伤感的。他们说“一夜暴富”,有这样“一夜暴富”的吗?天上能掉个馅饼下来吗?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多年来的学习工作的经验,还有平常人很难想象的付出和努力,这些曲折、困惑、困难是平常人很难想象的。通过艰巨的努力,我能成功只能说我是幸运者。我能理解当今社会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中,财富都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讲,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当生活很艰难的情况下,财富是第一目标,但它不是你的主要目标。
《第一财经日报》:在公司成立时,你的股份是25%,据了解,你在2003年又获得5%的奖励,到现在您已经有46%的股份了,你的股份是怎么增长的?
施正荣:在这46%的股份里面,其中有一部分是尚德团队的股份,只是放在我名下。以后我们要把它分出去。细节问题我不便透露。将来我名下的股份会越来越少。尚德要发展,更多的优秀人才要进来,我慢慢会将这些股份都赠出去。
尚德公司成立于2001年,2002年5月开始公司商业运作。2002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当时第一条生产线是10兆瓦产能,相当于此前中国全国总产能的4倍以上。从2002年12月份,当月尚德公司就实现了赢利,从那以后,一直保持每个月的赢利。并且尚德公司的产能是按照每年加倍的速度在扩产,到2005年9月份尚德公司的产能已经达到120兆瓦。
然而,在看似一帆风顺的背后,施正荣和尚德经历了创业的艰辛。
2001年5月,就是尚德诞生时,《科技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尚德落户无锡的消息,这时业内有人称:“又一个只打雷不下雨的企业来到了中国。”显而易见,当时业内对光伏产业持十分消极的态度。
最初艰难时,尚德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靠股东担保、银行贷款才渡过难关。当时一个人民币10万元的工程合同,在建设过程中,款已预支一半的情况下,工程公司员工冲进他的办公室逼债,扬言搬走设备抵款。
施正荣回忆说:“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都带头只拿四分之一工资。”
他认为:“没有无锡市的支持,没有政府旗下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带头退出,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成功的重组。没有成功的重组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上市。尚德标标准准的是在政府扶植下的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案例。”
《第一财经日报》:在上市之前,您有没有估计到尚德的股票供不应求,股价高涨?
施正荣:其实也能估计到,因为这个行业都比较看好,我们公司的业绩跟其他公司的业绩不一样,我们的业绩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其他企业很多带有泡沫性的,包括现在一些在美国上市的太阳能公司都是处于亏本的阶段,而且它们为什么能上市,是靠卖梦!我们尚德是卖现实。我们产品科技含量很高,既有梦也有现实。这也是尚德在太阳能发电公司的市值远远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原因。
《第一财经日报》:那你在2001年公司成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4年后会有这样的变化?
施正荣:想到也没有想到。也考虑到这个市场发展很快,当时担心资金实力不够,通过公司运作过程中,自己不断地总结、思考,选择出来的尚德之路,就是低成本扩张之路,在原来股东没有增加一分钱的情况下,我们从640万美元扩张到目前的53亿美元。我想这全部是靠我们的探索,才发展到今天。
《第一财经日报》:2002年12月以前,尚德一直是亏损的,当时有没有前景暗淡的感觉?
施正荣:包括核心人员都已经离开。我带回来的一些博士,跟我一起创业的骨干都纷纷离我而去,他们可能认为我是一个科学家,经营不行,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终究不能强求。
《第一财经日报》:你说尚德是在政府扶持下走向成功的民营企业典型案例,那么在尚德发展过程中,从政府方面都得到了哪些帮助?
施正荣:尚德从它的诞生、创业、重组、上市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帮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诞生过程是政府撮合几个股东来投资的,重组的过程中也是政府认为,企业要发展,国有股要退出。当然这是高价退出,是10倍到20多倍价格来退出。他们都得到了高额回报。我作为尚德总经理,感到很欣慰,我对得起股东们给予尚德的第一桶金。1月8日,施正荣与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苗连生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发表联合公告。在联合公告中,双方已就天威英利的第三期扩产展开紧密合作达成了共识,共同将天威英利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硅片生产基地。
施正荣认为:“尚德的理念就是,集中我们所有的精力,做我们做得最好的一块,而不与我们上游的企业形成竞争。尚德完全有能力介入上游,但我们始终是通过扶植我们的上游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而不主动介入这个行业。当然,从头做到尾也是商业的一种模式,但我们认为每人应该把他做得最好的一块做强做大。”
在记者赶回上海的车上,竟然巧遇河北保定天威英利公司的人士。他们也正好是从尚德出来,准备去位于上海莘庄的太阳能公司洽谈业务。从他们的忙碌中,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个产业的热度。
尚德成功之后,市场上形成了一股投资光伏产业的热潮。这对整个产业,对尚德不无影响。尤其是目前硅原材料严峻紧缺,而很多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可能致整个产业瘫痪。而且国内市场容量还微乎其微。那么在此背景下,对尚德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尚德对未来如何规划?
《第一财经日报》:上市融资近4亿美元,这些资金怎么运用?
施正荣: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2006、2007年科技研发投入是2000万美元。我想这么大的投入在国内是很少的。科技创新是尽快降低我们产品制造成本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绝对要靠科技创新来提高,这也是我们尚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光伏企业,目前可能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在技术上与尚德公司抗衡。
《第一财经日报》:整个融资具体怎么安排?
施正荣:我们专门用1亿美元来采购硅原材料,2000万美元用于研发,4000万美元用于我们生产线的进一步扩线,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公司经营方面的需要。
按照尚德的计划,2006年上半年产能将达到240兆瓦,到2007年再增长到300兆瓦。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业务中,主要是出口,而中国国内的业务所占比重非常微弱。
为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大都依托国家行政力量,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产业的发展。没有这些能源政策,这个行业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最近加州的法律比德国更有吸引力。这些对行业的发展都是推动很大。
《第一财经日报》:在尚德的业务中,德国业务占了一半,而国内市场却没有多大发展,你觉得原因何在?
施正荣:我们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还较为保守。国外政府是出一个政策,用不着拿一分钱,所有的钱都由老百姓出。电费的支出办法,就是每家每户来出。我们经常听到:政府没钱,我们不可能像国外政府那么资助。其实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不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我们只需要政府出政策。所谓的上网收购电价,太阳能发电5元钱一度电,而我们平时用的是5角钱一度电。看上去贵了10倍,如果政府有个政策,所有的电力公司按照5元钱来收购,电力公司这个企业它不可能亏本的,它所谓收购的额外成本可以分摊到每家每户,由老百姓来出钱,老百姓也许一度电只增加一分钱。这样的话,中国的太阳能市场就可能变成全球最大的市场。
《第一财经日报》:今年1月1日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这个对整个产业发展有没有帮助呢?
施正荣:目前该法没有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实施细则,我对这个很不理解。我曾经跟江苏省电力公司联系过,他们在夏天的高峰期,从江苏省外买的电,最高电价超过9角钱一度电,但是我们老百姓没有感觉到它有这么高的电价。如果他花5元钱购买太阳能发电,老百姓可能只会增加一分钱,政府不需要出一分钱。然后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这个市场就会起来,这个市场一起来,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有科学创新,提高制造水平,整个制造成本就会不断下降。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就回报社会。
然而,即使在这样并不有利的政策以及市场环境下,尚德却使整个市场萌动,也刺激了更多投资者。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尚德的成功使得投资者都想进来,这对市场发展有没有什么影响?
施正荣:做的人越多越好,这个是一个无限大的市场。至于谁能做得好,谁做不好,都需要市场决定,看市场的自然结果。可能会由于投资者的进入出现暂时的无序的竞争,但是终久会变好的。我们现在在国际上排名第五,我们的定位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竞争对手都是国际的大公司。随着WTO的不断深化,只有能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的企业才具有活力。
《第一财经日报》:那尚德未来是否专注于太阳能产业?
施正荣:我们主要做太阳能,已经对产业链扶持了很多,将来还是一如既往地扶持产业链的发展。我们力争到2010年进入世界前三强。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