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手记:
2006年1月19日,“搜狐财经面对面”迎来了06年的第一期嘉宾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环球企业家》的总经理陈婷,执行主编杨福做客访谈室。一小时的访谈结束了,我感慨良多。将本次的访谈整理为:定位篇,变革篇,展望篇。陈总说05年印象最深的时刻是在“环球企业家峰会”结束后,对团队的感激,陈总的原话是“那天很激动,大家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杨主编05年印象最深的时刻是在7-9月份最忙的时候,和陈总决定做一件当时看似结果不明朗的事情,他的原话是“决定做还是不做那一刻,我们始终坚信事情发生了,人比事大,而不是事比人大”。本次访谈,讲述的不光是《环球企业家》相关情况,还介绍了两位嘉宾的成长历程,以及作为一名传媒人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操守等,更多精彩内容请查阅以下的访谈实录:
2006年1月19日 田野
定位篇:
陈婷:国际视野、专业精神 是《环球企业家》立足之本
杨福:用中国特色化视野放眼全球 做中国最好的商业杂志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财经面对面。今天我们请到的两位嘉宾是《环球企业家》总经理陈婷和《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杨福先生,请二位嘉宾和网友打招呼。
陈婷:各位网友大家好,春节快到了,提前给大家拜个年。
杨福:春节快乐。
主持人:《环球企业家》杂志创刊于1993年到现在已经创刊12年,在这么多年中想问一下二位嘉宾,现在市场上关于企业家的知名杂志有三本《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东方企业家》,请问陈总,对于品牌的定位或者目标人群上咱们跟其它竞争杂志有什么不一样?
陈婷:应该说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可能不只三家,比较成形的是两家《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东方企业家》,这三本杂志我们跟他们的区别,从名字上就能够知道,我们名字就叫《环球企业家》我们紧扣刊名,在定位上明显区别于它们,我们是抓国际化。我们提出一句口号通过中国商业国际化,这也是我们杂志的重要使命,也是我们定位最精准的表述。我们做的报道都是跟国际化相关的报道,从推动人群上面,我们可能关注主要是两群人,在华跨国公司总部的CEO商业故事,还有国际视野在国际上有经营行为企业的商业故事。就定位而言,以国际化做商业类杂志,在中国市场上我们目前是唯一一家。
主持人:我们从内容的设置上跟其它几本杂志有什么区别?
杨福:刚才陈总讲的定位决定了你的内容,我们的内容和同行相比有明显的区别,我们绝大部分主题报道都是跟国际化相关的。我们关注两类人群,在华跨国公司一个是中国的领军企业,这两类企业决定了我们的题材就是两个方向,在华跨国公司这个群体在中国的本地化,另外就是中国领先企业这个群体的国际化要走出去。
我们有一个栏目“特写栏目”,所有重量大块头的报道都是在这当中。本地化、国际化是我们两个报道主题,这样的内容作为核心内容来讲,其它媒体没有这样做过,我们是唯一一家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这点上。
主持人:也就是说《环球企业家》是一本国际化的中国本土的商业杂志,《环球企业家》一月份的杂志在网络上推广的时候有一篇文章的访问量特别高,古永锵“生活在感动之中”,讲他跟他妻子由女朋友变为妻子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一点上《环球企业家》做得很好,揭示企业家生活的故事和读者分享。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实现我们的定位?
陈婷:国际视野、专业精神。国际视野指导无论是内容、经营、管理公司的方方面面,想定位做一本国际化的大刊,视野上应该胸怀天下,有博大的胸怀才可能容纳商业故事到你这个平台上。专业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一本杂志,如果有专业精神和没有专业精神做事的结果不一样,做事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从操作层面,我们要求记者必须语言过关,财经知识过关,写作思维方式过关。从经营上我们也要求销售团队是足够专业的,推广要求是专业的推广团队。这八个字既是我们的价值观也是指导我们管理这家公司很重要的价值观。
杨福: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事业单位的价值观,如果说落实在内容上,刚才陈总讲是一些细节上的要求。我想国际视野对我们这样一本杂志意味着什么,国际化中国本土的商业杂志,这是我们以前的提法,现在已经不再用这样的概括了。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商业杂志,本土商业杂志“本土”这两个字意味着你得追求太多中国的特色,这是大家最爱说的地方。我们杂志尤其从2001年转型那年起,我们的国际视野意味着不是一而再再而三拿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来说事,我们奉行不是欧洲、美国的国际视野,大家都在追求全球化,全球化这个大潮是不可阻挡的,其实国际视野就是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被奉行都能够通用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追求的。
你可以理解为“去中国特色化”更大的视野,很多人以为这本杂志是中国的,一而再再而三拿欧美说事,我们真正的放眼全球,怎么理解西方的媒体频繁拿中国说事,不是以发达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中国也需要这样的媒体,过去媒体人的视野太窄,总是认为我们是一个后发的媒体市场,我们频繁挖掘这些东西,这样的工作当年五四运动时的媒体铺天盖地都是对“自由、民主、科学”,当年也是中国追求国际化的思维方式的引进,现在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定位全球化加速,中国需要真正放眼全球的视野。必须得有人承担这个责任,旗帜鲜明提出这个口号,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我们内部的价值观就是陈总说的八个字,国际视野、专业精神。这并不是为了口号而口号,而体现在我们的每一个方面。
变革篇:
陈婷:三轮车永远赶不上四轮车 四大链条良性循环
杨福:我们的报道没有尴尬 复杂商业环境中人性化
主持人:刚才杨主编提到《环球企业家》从01年开始已经有了一个改变,但是这个改变外界能够感觉的,但变化究竟在哪些方面请二位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婷:到底变了哪些外界不是特别清楚,外界之所以不清楚的原因是我们在过去两年其实是做得多说得少,可能过去两年我跟杨主编或者整个管理团队几乎没有在重要的门户网站接受过这样的在线访谈,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要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先去忽悠。我们希望用事情来推动我们整个事业的进步,运用我们的成绩推动事业的进步。
今年年初我们前一段时间集中接受外界采访,我们觉得到了一个可以说的时候了,未来的方向树立得很清楚,而且用两年的时间证明我们的方向基本算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可以和网友朋友们分享一下,过去两年我们变革非常重要的一点,明确定位,找到方向。“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这句口号看似简单,但是背后有很多故事。在此之前杨主编都探索过这本杂志的定位方向到底在哪里,这本杂志的刊名决定了应该是做国际化的事情,但是过去觉得国际化的企业离中国现实还是有点远,贴近度不够。
中国企业家写了一个德隆的事情或者写国内某个造鞋企业的事情,大家觉得这是中国的事情离我很近。两年前写俄罗斯的故事、美国的故事,那时候我还没有加盟我就很少看《环球企业家》,这些故事离我太远。比较幸运的是中国国际化进程的迅速加快,TCL收购汤姆逊、联想收购IBM等等,为我们的定位找到一个特别好的历史契机,过去是劣势现在成为优势,而且我们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坚持去实践,事实证明我们还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内容上一些变革变化请杨主编再补充一下。经营战略上也推动了一系列措施,整个过程中点点滴滴很多。
管理上精细化,我们考察一个公司的业绩可能不管过程怎么样我只看结果,我觉得这句话是大部分人经常用的一句话,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错误的,而且我持不同意见。我们在管理当中强调精细化的过程管理,过程好的话结果就会好,过程糟糕的话结果就不大可能好到哪里去,经营的风险压力分解在过程当中。事实证明我们做得还是不错,从管理者来说,有时候我们也开玩笑我们是新闻界最疲惫最辛苦的人,我们很少能够准点下班。因为你要做过程管理的话,总经理、主编一定是要在每个环节都抓得很细,先要把过程掌控好,然后才能跳出来。我想今后过程管理能够到位。06年开始我和杨主编有更多的时间接受外界类似这样的访谈。
销售策略上推行顾问式销售,销售模式做了改革,这是具体的技术层面,不跟大家详细谈了。其中有一条,如果你希望你的销售团队给你的客户做顾问的话,对他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怎么实现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才可以实现。通过两年我们打造了销售的铁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觉得伟大的梦想实现更有人力和数字支撑。
在我们杂志社内部形成四轮驱动的效应,传统的观点认为内容为王带动发行广告三个轮子,我们自己决定三轮车是永远跑不快的,跑车、赛车都是四轮。我们给它安上第四个轮子是什么?经过这两年的探索,我们目前一个不太准确的称谓品牌推广部,牵动四轮车高速驱动的,两年前从零开始,现在非常成熟了,做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外界知道的高峰论坛、俱乐部、大讲堂等等都是这个部门操作的。内容部、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推广部,这四大重要链条非常好的循环,这样良性循环你所有的理想实现的速度会更快。
内容方面的改变请杨主编来介绍一下。
杨福:刚才讲了很多跟经营相关的变化,内容这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有一点是从来没变的,你刚才提到的那篇文章可以算是我们的战略,编辑理念有一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我们这本杂志从2001年开始转型以来一直要做第一流的商业故事,什么样的商业故事是第一流的,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能体现复杂商业环境里复杂人性的故事是第一流的。这得要求你的视角必须做到独立、客观、公正,看起来是应有之意。但是在很多采访里面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没有做到,同行当中经常能看到可能是这一期是封面人物,三个月之后就制造了中国当代商业史上的最大丑闻。这样的事情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我们这本杂志没有觉得幸运在媒体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尴尬事情,我们没有愤世嫉俗大家都说好的时候我们就去泼冷水,我们还原事情本来的面目,任何一个公司有光鲜的一面可能有阻碍成长的因素,我们把所有的这些都还原好了。
一个企业家把企业做得很大,但是性格当中某些部分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认为商业环境是复杂的,媒体人不是管理咨询顾问,不能教别人做生意,你得真正深入到企业里面。大家说媒体是记录者是守望者,那你就把最真实的一面,最接近真实的一面还原出来,这是我们无论怎么调整都没有变的一个方面。变的方面,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一句话概括,我们实现了战略上的重新聚焦。我们在2001年刚开始做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没有像现在想得这么清楚,那时候觉得我们自己的核心资源还是在中国企业这个层面上,我们做了很多关于中国公司。后来发现与“环球企业家”五个字所代表的东西不是很契合,2000年底我们有一个大幅度的调整,决定围绕跨国公司、中国的领先企业做文章。过去关注很多成长型企业,后来旗帜鲜明只关注大公司、大人物。现在你仍然能看到很多同行是大中小通吃,我们就是关注大公司、大人物,必须得到一定的量级才能进入我们的杂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另外围绕“国际化”这三个字做足文章,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稍稍自豪一下,2003年初做的时候没有案例,那时候加入WTO已经两年多了,大家仍然觉得中国的企业界国际化离自己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存在着所谓的全球化的天花板。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陈婷刚才说的,只要身处这个潮流,不管你喜欢与否,这个潮流都会发生。这是我们在2003年做战略上的决定,围绕国际化做文章,战略上重新聚焦,我们坚信这一点。那时候做得比较寂寞,哪有宣传一个东西大家觉得离自己不是很贴近这样痛苦的事情。
但是我们就是坚信这个东西无法逆转,就像改革开放不会走回头路,你坚信信息革命把地球村这个理念一步步变成现实。本质上这也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而是中国清末闭关锁国被别人强行打破进入之后,一百年来中国的近现代史都是睁眼看世界的过程,参与国际化、融入国际化,这是支撑我们,无论我们多么辛苦,我们看准了这个方向不会错。2003年我们开始做很多很多这样的报道,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本地企业如果想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行为上的、行动上的、观念上的。我们坚持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在喊,已经成为中国商界这两年来最热门的关键词和主题词。现在大家都在谈,但我们仍然是唯一一本自始至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在谈。现在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是很主流了,这是非常大的转变。
变革篇
陈婷:组建大型品牌活动是最快的资源整合方式
杨福:转换网络传播优势为驱动力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主持人:在二位嘉宾提及的改变中,《环球企业家》高峰会算不算一次变革,它从哪年开始举办?陈总能否给网友们介绍一下。
陈婷:2004年9月23号,2005年10月27号到29号,这个高峰会我们每年都办,这是我们企业战略里面很重要的品牌活动。刚才讲的四轮驱动讲到一个品牌推广部,我们给它的定位整合内外部的资源,让《环球企业家》这个品牌价值最大化。整合资源我本人过去有一些经验,有一些心得,整合资源最快的方式可能是通过组建大规模的品牌活动,比如《福布斯》每年一度的财富论坛影响全世界。
我们这样一本刊物是窄众媒体,它的受众面、它的读者面不会是特别广,但是这个窄众媒体人数只有20%,但是影响力可能是80%。这些人的影响力,他们的声音我们要给他们聚焦了,必须真实记录,仅仅通过采访报道还是不够的。我们推出一系列的品牌活动近距离走近他们,知道他们的需求,才能够量身定做他们需要的东西。我们的读者不希望在你的杂志上看到硬梆梆的,人性是复杂的,希望看到商业背后的东西。支撑你商业成功的可能不是商业本身,而是人性化的东西。我们每年举行这样的论坛,尤其在最初两年举办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商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组织这样的大型活动,能够很集中把我的受众、读者、朋友们能够在我们这个平台上近距离了解我们,理解我们。我们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
杨福:我们这个产品的特色,高峰论坛同样是我们的产品,你看的是这本杂志,还有一些无形的产品,社区是杂志应有的产品之一。在市场上大大小小的论坛会议非常多,我们刚办了两年,我们不但商业上取得成功,而且在影响力方面超出我们的预期。为什么?过去把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聚集在一块儿的商业论坛,把全球的CEO聚到一块儿,没有把我们关注的两类人群跨国公司、中国的领军企业,他们同时聚集在一起对话交流,真正围绕国际化这个大主题,这两股人群如何融合,如何碰撞,我觉得这样的论坛也仍然是目前为止只有我们一家在提供。不难理解很快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我们这个论坛的特点很容易盖过其它的。我们这个论坛老外多,跨国公司的首脑多,中国的领先企业多,用英语演讲的多,中经公司的董事长田源选择用英语演讲,这是在其它的论坛上看不到的。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展示国际化风采的平台,目前我们是唯一的提供者,这个产品上有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搜狐最近也刚刚举办了自己的新视角高峰论坛,希望06年可以和《环球企业家》合作,看能否有合作的机会。对于现在的网络媒体兴起非常迅速,搜狐、新浪、QQ、MSN,您认为传统媒体会受到冲击吗?
陈婷:冲击是必然的,但是这个冲击并不可怕。直接的冲击是人才的冲击,我们就是直接受冲击的一家,我们前任主编05年四月份加盟网易,负责网易的内容,应该说人才的冲击类似的事情在其它平面媒体也都发生。2005年对于中国所有的平面媒体都是一个很难忘的一年,我自己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难忘是大家都觉得紧张,都觉得日子比以前要艰难了。另外把这个责任都推给新媒体的冲击,我个人觉得是不太公平的。05年的平面媒体广告下滑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地产广告的影响、医药广告的影响等等,可能经济周期的影响超过了新媒体冲击的影响。我们没有做太多调查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个很武断的判断,新媒体对平面媒体怎么怎么样。
还有对杂志的冲击其实不是那么直接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就是速度非常快,以速度、海量致胜。要冲击平面媒体,肯定是跟它有同类特点的媒体,比如说日报也是以量取胜,以速度快著称。第二个可能是周报,再下面是半月刊,如果说期刊有冲击的话,最后才是月刊。我们处在末端,所以我们比较幸运在2005年居然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我们的数字增长幅度大概是56%,简单认为冲击是不对的。但是不能忽视这种冲击,我们06年会有一个重要的项目上马也就是应对这种冲击。你不能简单被动等待这种冲击或者盲目做一些空虚的判断,一定要拿出行动来。传统媒体或者说平面媒体如果一旦插上新媒体的翅膀,平面媒体有很深厚的积淀,不见得会比新媒体差到哪里去,06年我们加大我们的网络版。过去简单就是把我们的内容复制到网页上,这个项目是杨主编亲自来抓的。
新媒体是一个新事业,他们创造的商业神话确实让我们很吃惊,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被这种商业神话所吓倒了,我们应该给旧事业插上新事业的翅膀,我们就变成新兴事业。
杨福:其实我们没有把搜狐、新浪当做新媒体,本身也不小了,你们的商业模式在内容这一块我觉得也就是传统媒体的批发商,并不是说内容上多么创新,而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做一个批发商,一次性批发给众多的读者。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就是一个机会,机会的意义要远大于所谓的挑战。挑战是什么呢?大家就是把内容搬到网上来,没有壁垒,大家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传统媒体怎么看待这个机遇?有人就是把内容简单提供给网站这样的批发商,有的建立自己纸质媒体的电子版,只是这样是不行的。
你的平面媒体网络化,必须在网络上提供纸质杂志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这是我们在06年的核心思路,我们的网络一定是区别于传统电子版,区别于目前能在国内看到大多数的网络版,用新技术手段包装一下传统内容,这样的做法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方向。我们的网络版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在这里不便于一一说明,但是能保证的是,我们大家能看到的《环球企业家》网络版一定是我们这本杂志非常自然的延伸,提供的信息绝对不是把一个月刊的内容简单复制粘贴,我们承担每日更新,同样有巨大的信息量,但是不是靠信息取胜。
既然是杂志,而是观点导向,打开每个网页有进一步的链接深化。其实我们的理想也很简单,国外的同行已经这样做了,《福布斯》的网络版已经超过杂志的广告收入。他们已经把握住网络这个平台,把网络这个巨大的传播优势变成驱动力。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这样的,国外优秀的同行目前说得上的,《财富》的网络版糟糕,《福布斯》、《经济学家》、《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主持人:那也就是说,06年的《环球企业家》网络版将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陈婷:完全新的表现形式。
主持人:那今后我们每月期待着《环球企业家》杂志,每天期待的《环球企业家》网络版的行程。接下来我们回答几个网友的问题;
展望篇:
陈婷:做记者要做的有尊严 要有独立的判断力
杨福:我为我们的判断力感到自豪
网友:《环球企业家》杂志是走向国际化的媒体,如何塑造自己的公信力形象?
杨福:目前我们的记录堪称良好,我们自己没有制造过丑闻,刚推出来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后来成为一个丑闻的主角。我知道我们的同行出过不少这样的事情。半年前是一个封面人物,半年后锒铛入狱。我们看好的企业大部分是在国际化这条道路上越战越勇,基本面上没有问题。我们怎么做到这个记录?一定意识到商业环境是复杂的,作为编辑记者你的使命权利就是还原这种复杂性。看到一个人总是去仰视或者总是想打压这样的视角是有问题的,你必须平视他。
我们见到太多太多的媒体采访一个企业家,经过一次采访就写一篇文章,采访一个人就够了。因为他没有独立的价值观,人家说的什么他就相信了,不会通过多种消息来源核实调查。我们内部强调任何一篇好的报道,都是调查型报道,不能满足于一次性的简单操作,采访一个人就写一篇文章,在我们这里是行不通的。你用这样的方式去操作的话,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了。但是并不妨碍该表扬的时候去表扬,不想做到中庸,但是视角一定是独立的,一定是平视的,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都在做的追求。这点上,我们为自己的判断力还是比较自豪的。
陈婷:内部操作的现实层面,体制签名提出采编独立,我们定位企业家类的杂志如果说简单把内容跟经营简单联合的话,短期经济收益上可能会受益。我每年会拜访很多大客户,会遇到客户问这样的问题,陈总你的软文怎么收费定价,我很真诚告诉他们,原则上我们不登软文,我告诉你为什么。我理解客户的需求,但是你有这样的需求,B客户、C客户都有软文的需求,杂志里面充斥太多的软文,品质就会下降。记者一定是非常有尊严非常独立,有独立判断的权利,让他独立采访。我们重要的采访绝对不要求被采访对象支付差旅费。
公信力除了杨总讲到的这些,还必须有强大的信念支持你,甚至为写一篇文章会牺牲短期的广告效益,但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值得的,我们一定会去做。
杨福:理念独立、公正、客观,我们有机制保证,中国尽管市场化运作,但是媒体人通常容易高估自己,我是一个好的写手写一篇文章,编一篇漂亮的稿子,从业这么多年我见过很多同行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是不是在经营上也很擅长,见过很多码字出身的文字工作者后来担任总经理统管经营,所谓经营、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流行的做法,认为这样更市场化,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对市场化运作非常大的误解。我们在经营系统和采编系统是有一个防火墙的,可能是我们很大的广告主,但是企业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去做报道吗?不会的。作为国际化的大企业他们会接受,目前《财经》做到,我们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其他媒体做到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每周甚至每天都有沟通互动的机制,有很清晰的防火墙,陈总不会因为要冲一个数字和某个企业怎么样,我们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情。
主持人:陈总在05年的财经媒体高峰会上也做过一样的阐述,当时印象特别深提到很多媒体遇到这样的问题,上了一篇负面新闻,企业来投广告撤新闻,《环球企业家》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为其他的财经媒体树立了一个榜样。
网友:《环球企业家》的广告客户很多,有没有行业或者其他方面的侧重?
陈婷:我们的广告客户是适合在广告上投放的客户才能接受,我们在广告客户的定位上跟我们前面讲的一大堆是紧密相关的,在我们这本杂志上投放广告90%以上都是国际大品牌跟国内领先企业的品牌。
杨福:其他媒体广告商非常在意投放环境,你在同行国际品牌上有非常不搭调的厂商,他们送我们钱我们也不登他们的广告。
陈婷:品质跟我的杂志品质不相符的话,我们不接受,网友们可以检验。
网友:对于媒体运营,陈总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陈婷:在线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很难说清楚,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单独交流。
主持人:有没有这方面的书,可以给网友们推荐一下吗?
陈婷:媒体运营特别好的书市场上没有,媒体运营这块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简单照搬书本很难做好,有可能的话,未来我们争取写一本媒体运营的书给大家。
陈婷:放弃记者的荣耀 享受团队支持的幸福
主持人:陈总作为资深的媒体人任职过多家媒体,您也成功组织策划过非常著名的论坛会议,您也出过很多本书,写过很多成功的报道,《出资人不是老板+婆婆》等等,陈总在这方面非常成功,对于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学生而言或者人士也好,您有没有什么经验教训跟他们分享?
陈婷:我们的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化,大家从我个人经历上看到很多专业,其实这种专业化需要你自己用实践行动实施。我本人的工作经历前七年是做专业记者,结束记者生涯之后,我是为数不多彻底转型做经营的一个媒体人。在《中国企业家》从基础的销售开始做,而且做得非常快乐非常投入,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其实还是专业精神,你在做记者的时候要用记者的要求去约束自己,一旦转型的时候,要放弃你曾经做记者的荣耀。
我自己在转型的前三个月曾经后悔过,我想我做记者的时候多风光,每天有人请我去采访,偶尔还会有红包礼品,但是转型做经营之后每天都是拜访客户,跟人家讲我的媒体多好多好,总而言之跟人家要钱希望人家投钱,苦口婆心把他们兜里的钱拿过来,角色转换是比较痛苦的事情。比较幸运的是遇到很多好的人,转型初期给了我非常非常多的支持,强迫我必须转型成功。到目前《环球企业家》三年的时间里面,我的同事杨福包括我的老板王申先生,给我本人的支持也让我非常感动。
一个人转型做经营,要从零开始,要犯错误。把要犯错误的心态带到一个新媒体上背后要有巨大的信心。最近《环球企业家》我加盟以后两年的时间,也推出一些改革措施,比如销售上面的营销理念等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在初期也是会引起振荡的,甚至人事上的震动或者业绩上的下滑,初期是要有支付成本的。我自己也不是百分之百一定会怎么样,在这个过程当中同事领导的信任跟支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也借搜狐这个平台对这些年来关心过我的领导同事说一声谢谢,我真的特别感谢。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这么幸运在哪个平台上都能遇到很好的领导、很好的搭档、很好的同事,支持你甚至无原则支持你实施你的战略方向,实施你的理想。幸运的是经过两年多的磨合,我们整个《环球企业家》的核心团队主力团队包括我们的重要员工都接受了我主导的重要理念,并且实施到我们的工作中。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可能06年的春节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个春节了,我真的特别感谢。
杨福:立志缩短中国媒体的国际化距离 学习胡舒立好榜样
主持人:陈总刚才介绍了作为资深的媒体人给大家的经验分享,杨主编也是98年进入财经杂志做记者,到现在成为《环球企业家》的执行主编,请您给立志做一名好财经记者的人一些建议。
杨福:我是赶上好时候了,98年《财经》创刊,以《财经》创刊为标志中国的市场化运作商业媒体开始大批涌进。《财经》的成功是一个现象,我有幸目睹这个行业的兴起。八年下来最大的体会,现在市场上新闻这个行业是进入门槛极低,转型成本很高的行业。进入门槛似乎只要对中文对语言没问题,能写文章,过去写过很好的作文,学中文的也好,学哲学的也好,学历史的也好,人人都可以做记者,这是现实。真正要做好,做大牌,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大腕儿、小腕儿,我们有一个榜样胡舒立,《财经》杂志的主编,也是我的启蒙老师。真正能成为她那样的,是非常非常大的挑战。目前门槛被无限放低,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
1998年《财经》创刊,头两年《财经》一系列报道奠定了它的成功。我们看现在的媒体,按理说媒体越来越多了,我们应该像西方的新闻那样先从黄色新闻,再有《纽约时报》这样严肃的报纸,逐渐把新闻严肃化。中国商业媒体的领域很难发现像《财经》当年那样掷地有声堪称精品的媒体,这是非常反三个代表的趋势。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内容的制作越来越下降,原因是太多太多我们的同行在扩张的同时,在上台阶的同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放低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先拼两三年辛苦混一个脸熟,有了一定的名气开始去创新做主编,开始要名要利。真正埋头于做记者,为之奋斗一生的记者太少了。国外有五六十岁头发花白的人还在做记者,在国内很难想象。熬个三四年,我今天有资格去歇一歇,我有资格去要一些什么,有这样城府媒体观念的人太多了。真正像胡舒立女士这样,她现在仍然在做报道,很多人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媒体是吃青春饭,拼命吃几年苦打拼,就有理由要求做什么。有很多新媒体出来死掉,又有一批出来又死掉。为什么中国媒体现在没有像《华尔街日报》这样受到普遍的尊敬,有象征的媒体还是太少,未来十年内都很少能看到,本质上就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心态所致,现在离真正的国际化距离还是太大。很高兴看到《财经》已经给大家树立一个好的开头,《环球企业家》紧随其后,认为这个行业值得奋斗很多年的职业,一个普通的记者、编辑都能在社会上作为《环球企业家》杂志的记者对他们是很高的荣誉,一开始就塑造这样一个文化氛围。
我们也看到有一些青年想到媒体来工作,在市场上整个行业来说还是太多的青年对这个行业本身的理解有问题。很多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所谓媒体人心态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环球企业家》想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专业精神的里一个印证。
陈婷:在过程中我和杨主编共同的心愿,都遇到好老师像胡舒立等等这些人,在媒体圈里面确实是大腕儿,事实一再证明他们是媒体人。还有遇到好老板,有很好的良师平台,接下来会努力工作,让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变为现实。
主持人:我在这个给《环球企业家》做个广告,想成为媒体人的人请投奔陈总,想成为优秀记者的人,请投奔杨主编。时间过的很快,1小时的访谈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问二位嘉宾最后的问题,05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06年您最希望办成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陈婷:05年印象最深的是9月29号下午4点,这个时间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我们品牌创立只是第二年,我们就勇敢把它拉到上海滩,上海滩各方面的成本比北京要高。我们要做一个国际化的品牌,我们必须在上海滩发出我们的声音,上海人的国际化思维在国内都是非常领先的,我们当时跟杨主编骨干层在决策上面就确定了在上海做。我们把北京的企业家请到上海,外地企业家请到上海,而且还有美国的请到上海,操作成本非常高,但是比较欣慰的是我们团队几乎所有全体员工集全体之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掀起环球企业家的风暴。29号下午四点闭幕嘉宾傅成玉,是中海油有收尤尤尼科失败之他后没有接受过国内媒体的采访,也没有参加过国内媒体的活动,但是在我们的副总经理傅继红女士非常真诚非常执着的努力下,他那天飞到上海。他出席我们的闭幕式,并且做了闭幕演讲,而且他非常坦诚对媒体公开讲了整个收购过程的喜怒哀乐。他之后就是我来做闭幕致辞,本来我的同事给我准备了演讲稿,但是我上台以后觉得没有必要再看演讲稿了,我当时已经激情澎湃热泪盈眶,那几天都在感动中渡过,尤其是我们的企业家朋友们千里迢迢来采访,我们的同事们部分昼夜工作,到那天闭幕的时候很疲倦了,但是我也非常感动代表公司致辞,请出同仁,大部分员工都流泪了。我们的杨主编是性格内敛的人,平时交流很理性,但那天很激动,大家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那一刻让我觉得团队的战斗力是非常让人欣慰的,那一刻确实是热泪盈眶终身难忘。
06年最成就的一件事情就是《环球企业家》06年的所有目标都能实现。
杨福:陈总讲的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最能考验团队的就是七八月份陈婷和我商量想请管理咨询顾问给我们组织做一个诊断,我们九月份要开高峰论坛,五月份杂志调整,这几个月的时间又得做高峰论坛,经营上还得去冲刺,内容上还得向外界表明我们的质量不会因为调整有变化而会更提高。有没有勇气做看起来当下没有收益的事情,花两三个月时间进行大量的研讨访谈,而且长远来讲能不能因为当下的紧急性而放弃长远,我们决定还是要做。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做,出了一个完整的咨询报告,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决定做还是不做那一刻,我们始终坚信事情发生了,人比事大,而不是事比人大。
06年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我们想近距离跟踪一家中国公司,不是呆几天去了解,而是真正完整长时间跟踪一家企业它在国际化这条路上,它的困惑也好,它的心得体会也好,或者喜悦也好,能够完整经历记录下来完整的故事,我渴望在06年采编团队能够操作一篇或者几篇非常完整的作品。我们喊出来的口号,你的使命就是记录中国企业界长大和世界碰撞融合的历史,我们需要完整的案例,而不是一个片断。
陈婷:咨询公司的故事我刚才听了很感动,因为之前他也没跟我交流过,我们在这段时间做完咨询公司的事情之后我们俩也再没谈过这个事情。他讲的背景下做这个事情有很大风险,对我本人来说,觉得你这是形式主义,但是当时最重要我和杨主编单独交流,他也不清楚咨询公司能帮我做多大的事,他还是支持了我的建议,我们一起推动了这件事。
既然杨主编说到是05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我再次借搜狐的平台对我的搭档说声谢谢。这是05年我们很重要的一步棋,落子之前也是很有风险的。
主持人:再次的感谢二位嘉宾做客我们的财经面对面,并代表搜狐所有
的员工给二位嘉宾拜一个早年。
陈婷:谢谢搜狐,谢谢各位网友,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环球企业家》的成长,也希望跟《环球企业家》一起成长。 (责任编辑:田野) |